金秋十月,神州大地硕果盈枝,奋斗征程步履铿锵。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这场恰逢“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的历史交汇点召开的重要会议,以高瞻远瞩的战略视野、求真务实的使命担当,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全会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置于“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各项战略任务的首要位置,为未来五年产业高质量发展锚定航向、擘画蓝图,彰显出以实体经济为根基、以产业升级为引擎的坚定决心,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入强劲动力。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唯有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为中国式现代化筑起坚不可摧的“产业长城”。
全会提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加剧,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交织叠加,但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的基本盘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凸显,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越是面对复杂形势,越要保持战略定力,以产业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精准把握“三个关键着力点”的实践路径。要统筹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让“老树发新芽”;巩固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竞争优势,培育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聚焦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等关键领域,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让“新苗成大树”。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一二三产业跨界协同,促进产业间交叉渗透、耦合共生,培育更多新业态新模式。同时优化区域重大生产力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断增强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水平。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要锚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核心方向。智能化是产业升级的必然趋势,要推动制造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深度融合,让产业发展更具“智慧大脑”;绿色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要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推动产业向低碳、循环、环保转型,让产业发展更具“生态底色”;融合化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要打破产业壁垒,形成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各环节协同的良好生态,让产业发展更具“协同合力”。同时,要始终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让实体经济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压舱石”。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其在把准政治方向、凝聚思想共识、整合组织资源上的核心地位。新征程上,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引领优势、凝聚优势和保障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提供最根本的保证。
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场攻坚战。从东海之滨的智能制造车间,到西部边陲的乡村振兴战场,从塞北高原的能源基地,到江南水乡的创新园区,亿万人民正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滴水穿石”的韧劲,将全会战略部署转化为切实行动。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昂扬的斗志、更务实的作风,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坚实产业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