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以来,中小银行陆续开启新一轮存款利率调整。不仅部分取消通知存款自动转存业务,苏商银行、上海华瑞银行、天津金城银行、福建华通银行、平阳浦发村镇银行等机构纷纷宣布下调存款利率。
整体来看,中小银行成为本轮调整主力,长期限存款(三年、五年)下调幅度远超短期。业内人士认为,这是继大型银行下调存款利率后,中小银行采取的跟进举措。
在净息差持续收窄至历史低位的背景下,银行业面临着盈利与发展的双重挑战。有分析预计,四季度可能迎来新一轮降息,银行的息差压力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长期来看,银行仍需通过业务转型和精细化管理来应对结构性压力。
通知存款自动转存取消
10月以来,中小银行密集调整存款产品,呈现出降息与业务模式调整并行的特点。日前,贵州务川农商银行发文称面对通知存款产品进行调整,已于10月17日取消通知存款产品的主动转存功能,贵州地区多家中小银行亦发布了相似公告。
关于银行取消通知存款自动转存功能,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近期,部分银行调整自动转存业务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首先是成本控制需求,在利率市场化和息差收窄的背景下,银行需要通过优化负债结构来降低资金成本,自动转存往往涉及较高利率的定期存款,调整该业务能有效控制利息支出。其次是流动性管理,自动转存会锁定资金期限,增加负债刚性,通过调整转存规则,银行可以更灵活地管理资金流动性,提升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最后是客户结构优化,银行希望引导客户选择更符合自身经营策略的产品,通过调整自动转存利率或规则,可以促使部分高成本存款向其他产品转移。同时,这也是银行应对监管要求、防止存款利率过度竞争的重要举措,有助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秩序。
“银行调整通知存款产品的自动转存功能主要是出于响应监管要求、降低负债成本、满足客户需求等多方面考虑。”中国银行(601988.SH)研究院银行业与综合经营团队主管邵科分析称,一是近年来监管机构着力规范存款市场秩序,遏制银行揽储的无序价格竞争,通知存款自动转存功能涉及较高的优惠利率,需要调整;二是通知存款利率偏高但期限较短,自动转存功能使短期负债长期化,增加了银行的资金成本,在净息差压力持续的环境下银行有动力进行调整以降低资金成本;三是当前我国金融市场活跃,投资机会涌现,银行调整通知存款自动转存业务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储户全面审视并优化资金配置,或将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不仅如此,10月以来,已有平阳浦发村镇银行、福建华通银行、辉县珠江村镇银行、文昌兴福村镇银行、琼海兴福村镇银行等区域性银行发布存款利率调整公告,部分银行三年期、五年期存款利率下调幅度高达80个基点。如平阳浦发村镇银行10月20日发布公告称,该行对各类存款利率进行调整,新利率于10月21日正式生效。与该行上一次发布的存款利率相比,在定期存款产品中,三个月期、六个月期、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利率分别下调了40个、35个、35个、50个、80个、80个基点。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利率也均有不同程度下调。
曾刚分析,本次中小银行降息呈现出集中性、跟随性和差异化的特点。时间上集中在10月,显示出行业调整的一致性。幅度上多数跟随大型银行此前的降息步伐,体现了市场利率的联动效应。此外,各家银行在具体产品和期限上的调整存在差异化安排。
今年5月,工商银行(601398.SH)、农业银行(601288.SH)、中国银行、建设银行(601939.SH)、交通银行(601328.SH)和邮储银行(601658.SH)六家国有大行陆续发布公告宣布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其中定期整存整取三年期和五年期均下调25个基点,分别至1.25%和1.3%。
在这一系列调整背后,是银行业面临的共同压力与挑战。曾刚进一步分析了变化的三点主要原因:一是政策引导,央行持续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存款利率需要同步下调以维持息差空间;二是竞争压力缓解,大型银行已率先降息,中小银行无须继续维持高息揽储,反而可能面临监管压力;三是经营压力倒逼,在资产端收益率持续下行的情况下,中小银行的息差压力更大,必须通过降低负债成本来维持盈利能力,否则将面临更严峻的生存挑战。
银行息差压力有望缓解
随着中小银行密集下调存款利率,市场对下一步货币政策走向的关注度显著提升。惠誉博华金融机构部高级分析师刘萌告诉记者,从政策取向看,10月份LPR已连续五个月维持不变(一年期3.00%、五年期3.50%),截至目前本年度仅下调一次。近期CPI和房地产数据均显疲弱,需求恢复不均衡,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年内或明年年初再度降息的可能性。若经济动能继续走弱或通胀再度回落,政策或会选择小幅下调政策利率以稳增长;但考虑到汇率与金融稳定约束,全面降息空间仍有限,更可能延续结构性宽松与存款端利率引导并行的方式。
在未来的降息预期下,银行业净息差走势成为关注焦点。邵科认为,银行净息差依然面临压力,但压力可控。一是在行业“反内卷”的导向下,银行业持续推动贷款定价和业务风险更加匹配,同时规范存款市场秩序,遏制揽储的无序价格竞争,保障存贷款利率处于合理水平;二是中国资本市场表现较好,或将逐步影响居民风险偏好和存款储蓄意愿,叠加银行适时调降存款挂牌利率,控制高成本存款占比,提升低成本存款来源,有望推动存款利率相应下行,稳定净息差水平;三是伴随数字化转型加速,银行将有效运用AI、大模型等技术支持展业,强化利息业务支出的精细化控制力度,助力净息差稳定。
“如果存款利率继续下调,银行息差压力将呈现短期缓解、长期复杂的态势。”曾刚分析称,短期来看,存款利率下降直接降低负债成本,在资产端收益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净息差有望企稳甚至小幅回升,这对银行盈利能力是积极信号。但长期压力依然存在:一方面,存款利率下降空间有限,目前部分期限存款利率已处于历史低位,继续大幅下调的空间受限;另一方面,资产端收益率仍面临下行压力,在经济转型和风险偏好下降的背景下,优质资产稀缺,贷款利率持续走低。此外,存款“活期化”趋势可能加剧,虽然降低了利息成本,但也增加了流动性管理难度。因此,银行需要通过业务转型、中间业务拓展等多元化手段来应对息差的结构性压力。
刘萌谈道,上半年净息差约1.42%,仍处于历史低位。贷款重定价与按揭利率下调持续压缩资产端收益率,而负债端虽有政策引导但成本黏性依然突出。若再度降息,短期内息差可能继续小幅走低,但整体降幅趋缓。考虑到存量贷款重定价影响逐步消化,行业息差预计呈现边际下降趋缓的走势,利润修复仍主要依赖非息收入扩张和成本精细化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存款利率下调也可能引发储户资金配置的变化。曾刚认为,如果存款利率继续下调,风险厌恶型客户确实可能出现存款“搬家”现象,但程度有限且呈现分化。部分客户可能将资金转向国债、大额存单、银行理财等相对稳健的替代产品,在保证安全性前提下寻求更高回报。然而,大规模“搬家”的可能性不大。
“风险厌恶型客户对利率敏感度较低,更关注本金安全。未来会出现如下可能:一是寻找低风险替代资产,部分资金转向国债、货币基金等低风险产品。二是银行转移,从中小银行转向国有大行(安全性更高),或从长期存款转向短期存款以等待利率企稳。”东方金诚金融业务部高级副总监朱萍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