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LP投顾发布《2025中国并购基金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立足我国本土市场,全面解读并购基金生态,深入剖析“募、投、管、退”各环节的核心要素与价值创造路径,并通过对国内外经典案例的全景式复盘,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一份兼具理论与实操价值的行动参考。
LP投顾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并借鉴海外成熟市场的并购基金发展经验固然重要,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基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资本市场结构与商业文化,海外模式无法简单复制。我国并购基金必须立足本土实践,在探索中破解难题,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并购市场步入以产业整合为核心的阶段
《报告》指出,中国PE(风险投资)/VC(私募股权)机构参与的并购历程,已完成从机会驱动到战略驱动的关键转变。如今,市场步入以产业整合为核心的阶段。并购交易不再是零散机会型操作,而是服务于产业结构优化、提升行业集中度、培育龙头企业的战略性举措,底层驱动力发生根本改变。
《报告》提出,中国私募股权市场管理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二,但内部结构与国外成熟市场差异显著,且这种差异贯穿基金运作全环节,同时也凸显中国并购基金的巨大上升空间。研究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并购基金募资额占私募股权市场总额的67%,规模超2700亿美元,投资额占比近70%,交易额约6900亿美元;私募股权市场通过并购类途径实现退出的案例占比超95%。相比之下,国内2024年控股型并购基金募资额不足500亿元人民币,同年我国全市场并购投资交易总额约280亿美元,并购类退出金额占比不足一成,市场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在募资端,美国并购基金LP(有限合伙人)群体以养老金、大学捐赠基金等机构化长线资本为主;中国当前则以政府引导基金、地方国资平台、上市公司等国资与产业资本为主导。国资LP诉求已从保值增值升级为服务区域产业“强链补链”,上市公司作为LP更多服务于自身外延式增长,“上市公司+PE”模式便是典型体现。
在投资策略上,美国并购基金主流模式为杠杆收购与附加型收购,前者通过高收益债等工具可将债务杠杆放大至7倍至8倍,后者在美国PE并购交易中的数量占比已攀升至近75%。中国则基于本土环境发展出“上市公司+PE”、产业整合滚雪球式并购、国资主导的战略性并购等多元模式,但国内监管对杠杆运用仍有较严格限制。
投后管理是中美并购基金成熟度差异最显著的环节。美国领先机构已普遍建立深度介入企业运营的专业体系;中国虽处于探索阶段,但已形成多元模式,包括市场化机构的运营驱动型管理、国资主导的战略重组型管理等。
在退出渠道上,美国股权投资市场以并购类方式为绝对主流退出途径,产业资本并购与其他PE二次收购合计占比超90%。中国长期依赖IPO实现高回报退出,大力发展并购基金对于市场创造流动性、解决退出“堰塞湖”问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但也需考虑当前仍存在的一二级估值倒挂等现实问题,合理构建资本循环路径。
如今,随着中国经济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并购基金以内生性运营改善为核心的价值创造逻辑,在经济慢周期中为LP提供了更强的确定性与防御性。与此同时,包括上市公司战略整合、跨国公司在华业务分拆、央国企并购重组及民营企业代际传承等在内的多个机遇窗口正在打开,为专业的并购基金通过产业整合推动经济结构优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
建设中国特色并购基金生态
《报告》认为,中国并购基金发展前景广阔,但仍面临长期资本缺位、优质控制权交易标的供给不足、金融与产业复合能力投后人才断层、基金期限与价值创造周期错配,以及商业环境不成熟等多重挑战。
对此,LP投顾提出十项可操作性建议,建设中国特色并购基金生态。包括:树立资源匹配的标的筛选标准;确立“投整一体”流程;协调多方利益构建治理结构;畅通资本市场循环;建立跨区域并购的利益分享与协同机制;明晰国有资本进退边界;创新并拓宽并购金融“工具箱”;建立专业化整合管理体系;严守合规底线,包容商业风险;培育本土交易撮合生态,提升中介机构能力等。
LP投顾认为,当前中国并购基金市场正处于历史性拐点,依赖增量培育与上市退出的成长投资模式已接近周期天花板,以控股型收购、主导运营改善为核心的并购逻辑,正在成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中国并购基金的生态完善离不开所有参与者和监管方的共同努力,坚守专业主义、创造真实价值,在推动并购基金高质量发展中获取更高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