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型研究与投资顾问机构LP投顾10月24日发布《2025中国并购基金研究报告》。报告分析,当前中国并购基金市场正处于历史性拐点,依赖增量培育与上市退出的成长投资模式已接近周期天花板,以控股型收购、主导运营改善为核心的并购逻辑,正在成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中国并购基金的生态完善离不开所有参与者和监管方的共同努力,坚守专业主义、创造真实价值,在推动并购基金高质量发展中获取更高回报。
报告称,中国PE/VC机构参与的并购历程,已完成从机会驱动到战略驱动的关键转变。市场早期聚焦中概股私有化浪潮,PE/并购基金捕捉估值套利机会。随后,跨国集团在华业务分拆成为市场重点,专业PE/并购基金通过注入本土化管理经验释放成熟资产潜力。如今,随着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传承需求显现,市场步入以产业整合为核心的第三阶段。并购交易不再是零散机会型操作,而是服务于产业结构优化、提升行业集中度、培育龙头企业的战略性举措,底层驱动力发生根本改变。
当下,并购基金以内生性运营改善为核心的价值创造逻辑,为LP提供了更强的确定性与防御性。与此同时,包括上市公司战略整合、跨国公司在华业务分拆、央国企并购重组及民营企业代际传承等在内的多个机遇窗口正在打开,为专业的并购基金通过产业整合推动经济结构优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
报告认为,尽管中国并购基金发展前景广阔,但仍面临多重挑战。LP投顾建议,建设中国特色并购基金生态:一是树立资源匹配的标的筛选标准。管理人应聚焦规模适中、商业模式验证成熟但存在明确可解决问题的企业,精准匹配自身能力与企业痛点,确保价值创造闭环可落地。
二是确立“投整一体”流程。监管部门可通过规则要求披露整合规划,GP则需在尽调阶段同步组建跨领域整合团队,提前预判业务兼容性、文化冲突等隐性风险,避免交割后错失整合窗口期。
三是协调多方利益构建治理结构。针对国资、产业资本、上市公司等不同主体诉求,在股东协议中明确投后主导权、董事会席位、退出路径与争议解决方案,减少后期利益博弈内耗。
四是畅通资本市场循环。管理人需制定清晰的改造计划,通过运营提升让标的符合上市标准,激活并购基金存量改造—优质资产输出的枢纽功能。
五是建立跨区域并购的利益分享与协同机制。核心是破解地方利益壁垒,可通过税收分成、经济指标共享、组建区域并购联盟三条路径推进,化解地方顾虑。
六是明晰国有资本进退边界,激活存量国企并购价值。地方国资应聚焦战略产业“缺链”环节,同时动态更新国企非主业资产白名单,并配套容错机制:决策合规且信息披露充分,市场波动导致的损失不予追责,打消国企相关投资负责人顾虑。
七是创新并拓宽并购金融工具箱。针对融资痛点,建议优化并购贷款,对优质项目将期限延至10年、承贷比例提至80%,允许再融资延期;开发产业并购专项债,交易所开辟快速通道,票面利率享受一定贴息;试点夹层融资,允许保险资金以“优先债+股权认购权”模式参与,平衡风险收益。
八是建立专业化整合管理体系,培育整合人才团队。搭建三级架构:整合指导委员会制定战略、整合管理办公室协调统筹、专项小组负责落地执行。人才培育上,注重培养“灰度管理”能力。
九是厘清并购监管边界,严守合规底线,包容商业风险。明确两类风险边界:对财务造假等合规风险,全链条监测排查;对业绩未达预期等商业风险,仅发布风险指南不干预商业决策。同时分层披露信息,重大并购需披露整合团队资质,中小型并购可简化信息披露内容,但核心信息必须披露完整。
十是培育本土交易撮合生态,提升中介机构能力。中介机构需从信息对接转向深度赋能:组建垂直行业团队,比如医疗并购中介配备医院运营专家;提供撮合+融资+整合咨询一体化服务;建立A、B、C评级机制,A级机构优先获业务资质,推动行业优胜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