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发布的人民币月度报告和数据统计显示,2025年9月,在基于金额统计的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人民币在全球支付领域排名上升一位,位列第五,占比3.17%。与2025年8月相比,人民币支付金额总体增加了15.53%,同时所有货币支付金额总体增加了6.74%。
近期,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的占比数据有所波动引起市场讨论。专家表示,Swift对人民币支付的统计口径存在局限性,对人民币的国际使用程度有所低估,市场需客观、理性和全面看待,可结合更多指标综合判断。
统计口径不一致
根据Swift统计,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的占比从今年1月的3.79%下滑至9月的3.17%。
那么,人民币的全球使用减少了吗?事实上,并非如此。业内人士分析,这主要是因为Swift的数据统计存在局限性,仅限定在Swift会员之间,而人民银行的统计口径则更为宽泛和完整。
首先,从数据来源看,Swift每月发布的“人民币追踪”数据来源,主要是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0多家银行、证券机构及企业,根据这些机构的报文数据对各币种支付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排名。
其次,从数据收集看,有的经济体除跨境支付业务外,其境内支付也使用Swift报文,而有的经济体仅跨境支付使用Swift报文。如,全球主要货币中,欧元、英镑、加元、澳元和港币发行地境内支付都主要使用Swift报文,但我国跨境支付很多使用跨境支付系统(CIPS)和商业银行行内系统。因此,Swift统计的人民币支付数据并不全面。
若算上CIPS的数据,人民币的全球使用并没有减少。数据显示,2024年,CIPS共处理跨境人民币业务822万笔、金额17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和43%,近三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35%和30%。2024年日均处理业务3万笔、金额6524亿元。
此外,专家还提示,Swift传输的支付报文金额并不等同于实际支付金额,会存在没有实际发生的情况。
人民币全球吸引力持续提升
除Swift发布的人民币月度报告和数据统计外,目前市场上人民币国际化衡量指数还包括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人民币环球指数(RGI)、跨境人民币指数(CRI)和离岸人民币指数(ORI)等。
例如,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反映的是人民币在全球贸易计价、国际金融与官方外汇储备中的份额。2024年人民币全年季度RII平均值为6.06,相较于2023年季度平均值增长11%。截至2024年底,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的RII数值分别为51.13、24.07、3.69和4.47,人民币RII数值为5.68,位列第三。
从跨境人民币指数(CRI)看,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同比增长。2025年二季度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约17.7万亿元,同比增长11.2%。经常项目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同比增长。2025年二季度全国发生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约4.3万亿元,同比增长6.7%。此外,专家介绍,结合具体业务场景看,人民币的国际使用水平还可以从融资、投资等维度衡量和比较。
从投资看,境外主体持有在岸金融资产规模已超10万亿元。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股票、债券、贷款以及存款等金融资产余额合计10.4万亿元,同比增长5.2%。
从融资看,Swift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9月,人民币在全球跨境贸易金融业务中的份额为7.28%,位居美国之后,排名第二。
在债券发行规模方面,2025年1—7月,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金额5527亿元,境外发行人在我国发行“熊猫债”规模1167亿元。在境外贷款规模方面,2024年末,人民币对外贷款余额超2万亿元。2024年末,离岸人民币贷款余额约1万亿元,其中香港人民币贷款余额为7235亿元。
“上述这些指标和数据都可以说明,当前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中已被广泛使用,全球吸引力在持续提升。”专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