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邓浩
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发布,其中明确提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此前9月,在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李乐成在展望“十五五”重点任务时也提到,要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开辟脑机接口等新赛道。
实际上,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神经科学不断突破,脑机接口技术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和商业化应用。
据Precedence Research,2024年全球脑机接口市场规模约为26.2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29.4亿美元,到2034年有望进一步增长至124亿美元。
潜在应用巨大脑机接口,顾名思义,就是沟通人类大脑和计算设备的一种信息交流通道。具体来说,指通过电极采集大脑神经信号,经算法解码转化为设备可执行的指令,同时反向传递外部刺激来调控大脑活动。
目前根据信号采集方式,脑机接口根据对大脑植入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三类,即侵入式、半侵入式、非侵入式。
据了解,脑机接口行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涵盖上游(材料、芯片、电极等)、中游(信号采集感知处理等)、下游(医疗健康、生活消费、工业生产等)等多个环节。
脑机接口应用场景范围巨大,从医疗健康、消费娱乐、工业安全到载人航天,都有潜在应用空间。比如,根据赛迪顾问报告,在医疗健康场景中,中国已完成了意念合成汉语、意念控制光标移动、意念控制手套外骨骼等临床试验。截至2024年底,中国共开展168项脑机接口相关的临床试验,其中2024年新增50项 ,较上年有较大增长。
华安证券研报认为,考虑到运动康复的临床需求明确,产品获证难度低、速度快(用于康复训练的脑机接口多采用非侵入式技术路线,相比侵入式的技术验证和注册审批时间更短),应用场景更加广泛(医院康复科、社区医院、居家场景),因此其认为,运动康复、神经功能替代等脑机接口技术有望率先实现商业化。
近日,记者前往上海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调研,其位于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于2025年6月29日揭牌,是由上海市科委支持设立,并由闵行区、华山医院、临港集团、上海国投合作共建的脑机接口全产业链发展的创新集聚区。
园区企业中科华意科技有限公司医学总监孙舟原对记者表示,其产品非侵入式的治疗效果,能够使病患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缓解,比如对有认知障碍的老年人而言,能够看到明显的认知提升。
孙舟原透露,目前公司已有一款经颅电刺激仪注册成功,针对前额叶脑区实施个体化精准无创电刺激,对脑损伤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进行辅助治疗,比如轻度认知障碍、睡眠等。“明年,会有比较好的研究成果发表出来,医疗产品注册也会有更明显的突破。”
中国有望领跑中国在脑机接口产业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政策密集出台,技术迭代显著加速,目前中美在研究进展、专利数量、企业规模和融资规模上领先全球,构成第一梯队。
据前述赛迪顾问报告,2024年中国脑机接口产业规模为28.0亿元,增长率为20.1%,占全球产业规模的15%,主要集中在非植入式脑机接口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工信部等七部委颁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2027年和2030年的总体目标和发展路径,强调应用场景为牵引,形成产业集群,拉动供给。
从地方层面来看,有产业先发优势的区域正在加速发力。
以上海闵行区为例,前述的上海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已入驻念通智能、博睿康、美生、岩思类脑、阶梯医疗、中科华意、联感微电子、灵犀云等众多国内脑机接口领域知名领军企业。

此外,记者获悉,闵行已制定打造脑机接口未来产业生态的相关政策,着力引育一批技术突破显著、创新融合紧密、应用拓展广阔,具备重大社会价值和市场潜力的脑机接口项目。
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俊杰对记者表示,“目前闵行正在制定脑机接口相关的政策,会适时发布。同时,也会在这里设置一个药械评审中心的点位,提供配套服务。”
灵犀云项目总监施圣陶对记者坦言,“国家层面来看,我自己感受是国家长期以来一直在硬科技领域讲弯道超车。但在脑机接口产业,中国有希望做一个领跑的选手。从企业角度而言,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服务好下游客户。不管是临床医院、临床医生、患者,还是其他下游企业。我们希望和监管机构一起更好地构建出一个平台,把自己的强项和优势发挥出来,为整体生态建设提供助力。”
联感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索研星也对记者表示,“我们具备高精度、低噪声信号调理芯片、高速过采样模数转换器、心脑医疗芯片设计能力。其中,低噪声脑电采集芯片去年年底已经流片出来了,目前已经给下游公司做了型检,这款8通道产品已经达到他们的要求。今年应该要做工程批量产了,一批大概有2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