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至8月,上海已举办114项国际国内体育赛事,直接经济影响74亿元,同比增长27%,间接经济影响188亿元,同比增长29%。
这组数据显示,上海已将体育赛事与城市消费深度融合。10月23日,上海市政协委员围绕“推动体育消费提质增效”主题赴临港新片区调研,实地探访体育与文旅、商业、科技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
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体育+”的融合效应正加速释放。作为临港体育消费的地标性项目,耀雪冰雪世界自2024年9月运营以来,以“全球最大室内雪场”等特色场景引爆客流,获世界吉尼斯认证的S形3D立体雪道、国内首列室内雪地观光火车、北欧维京风11滑道嬉水中心等多元业态,使其不仅是冰雪爱好者的天堂,更成为亲子游、校园研学的热门打卡地。数据显示,今夏单日客流峰值近万人,通过“赛事+活动”模式(月均2-3场)持续引流,辐射带动周边酒店、景点联动增长。
位于临港新片区主城区星空之境公园的在建体育商业综合体,则瞄准了“运动+”体验升级。这座12.4万平方米的综合体突破传统商业逻辑,以高能级运动品牌首店、主题餐厅、社交空间为核心,构建“运动-休闲-消费”一体化场景,为市民提供从专业训练到日常健身的全周期服务,进一步拓展体育消费的时间与空间边界。
体育赛事与消费的深度绑定,已成为上海经济的重要特征。上海市商务委数据显示,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万亿元,同比增长4.3%,其中体育娱乐用品零售额增速尤为突出。而体育赛事的“乘数效应”更显著:2024年上海举办178项赛事,直接经济影响113.78亿元,间接拉动309.9亿元。
具体到头部赛事,溢出效应更为直观:中超德比战6万观众创纪录,申花俱乐部单赛季赛事带动21.54亿元直接经济效应、37.1亿元间接效应;F1中国大奖赛“双场景”模式吸引22万人次;乒超总决赛80%观众来自外地。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上海成功举办2025上海劳力士大师赛(ATP1000)、世界赛艇锦标赛(首次在中国举办)、世界F1H2O摩托艇锦标赛中国上海大奖赛及8小时耐力赛等国际顶级赛事,形成赛事集群效应。
以2025上海劳力士大师赛为例,赛事全程约25万人次到场观赛,再次刷新纪录。其中,国内上海以外地区观众约占60%,境外观赛人数约占10%。当前,上海已形成“赛事进商圈、进街区、进景区”的常态化模式,体育赛事对城市消费的乘数效应持续释放。
如何让体育消费从“一时热”转向“持续旺”?上海市政协委员们提供不同的建议。
上海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副院长朱东指出,“赛事+场馆”需双轮驱动——赛事满足观赏型消费,场馆则深耕体验型消费。他建议加强“体育+旅游”产品设计,通过赛事旅游套餐等提升游客参与度,将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普陀区体育局局长顾薇玲关注基层服务,提出场馆应向青少年倾斜:与学校合作开展公益课程、降低运动门槛,培养长期消费群体。
针对产业短板,上海体育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宇建议强化科技赋能:“当前冰雪装备国产化率仅40%,高端依赖进口。上海可依托AI、大数据优势,推动装备自主创新,同时发展智能穿戴、运动数据服务等消费新场景。”
数据协同也成为共识。上海数据集团董事长吴建雄强调,体育消费涉及体育、商务、文旅等多部门,需通过数字化平台打通数据壁垒,优化资源配置;探索区块链技术应用,实现精准引流与利益分配,激发各方参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