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登载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例报告。这是世界上首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这种疾病被正式命名为艾滋病。
此后,有数十个国家投入到艾滋病的防控中。
四十多年过去了,虽然艾滋病目前仍然难以治愈,但不间断的科学研究、巨大的防治投入和长期的宣传教育,也让艾滋病逐渐变成了可控的慢性病。
10月23日,红丝带健康大使、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来到西华大学,参与了以“我的青春我做主”为主题的大型防艾宣教活动。
他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采访时谈到,传染病从来都是做乘法,不是做加法。如果不坚持做防艾的公益活动,很快就会看到恶果。他认为,防艾工作永远不能掉以轻心,除了关注年轻人防艾之外,还要重视老年群体。
低流行状态是各方重视结果,防艾工作永远不能掉以轻心
据首都红丝带今年10月14日信息,截至2025年6月30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约138.7万例,报告死亡约50.7万例。
既然各方投入了大量资源去宣传防艾,为什么现在形势依然严峻?
白岩松在对话中多次强调,防治艾滋病的相关工作永远不能掉以轻心。
他表示,正是因为中国持之以恒地宣教防治艾滋病,才得以将艾滋病控制在低流行状态。然而,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传染病从来都是做乘法,不是做加法。如果不坚持做防艾的公益活动,我们很快就会看到坏的恶果。
NBD:你觉得对大学生群体防艾宣传的重点内容是什么?
白岩松:今年正好是艾滋病进入中国以及我们防治艾滋病的40周年。每一阶段关注的重点都有所变化。比如,近十几年来,全社会格外关注校园内的艾滋病防治,相关机构工作也围绕着艾滋病防控进校园这件事来。我觉得目前的防治效果还是不错的。
NBD:既然我们现在的防艾宣传很多,形势为什么依然很严峻?
白岩松:那我反问一个问题,如果不做很多艾滋病防控和知识宣传,那后果会是什么样?
其实,现在我们已远远低于当初全世界对中国艾滋病防控忧虑的结果,艾滋病在中国始终处在一个低流行的状态,这与我们过去的诸多防艾举措相关。
比如,通过无偿献血模式,我们已经几乎阻断了输血所导致的艾滋病传播。同时,艾滋病的母婴传播也只剩下很小的比例。当然,从很低的比例到几乎零传染,还需要走一段路程。
一方面,从全球范围来看,防艾工作只要稍微因为某些因素缓下来,感染人数就会开始暴涨。另一方面,对于我们这样的14亿多人口大国来说,传染病从来都是做乘法,不是做加法。因此,防艾工作永远不能掉以轻心。
我一直说,开展防艾这一公益活动的意义是什么?天天做不一定立即看到成效,但只要不做,很快就会看到恶果。这就是艾滋病防控工作需要持久去做的关键所在。
老年人防艾也需要社会关注
在防艾行动中,老年群体成为被忽视的高风险人群。
《柳叶刀》发布的研究报告曾指出,老年人感染艾滋病的速率正在快速增加,5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总体人口增长水平。
白岩松提到,要注意我国艾滋病感染年龄分布呈现出“两头翘”趋势——年轻群体和老年群体感染率均上升。对此,他呼吁更多人也要关注老年人防艾问题。
2024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规划(2024—2030年)》,提到推动中老年人预防性病艾滋病,鼓励将老年人艾滋病检测工作与其他公共服务项目相结合。
针对大学生防艾,白岩松认为,不能只对大学生讲防艾理论,而是要通过当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让他们接受防艾宣传。
NBD:你认为防艾宣传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白岩松:现在国内艾滋病感染者的年龄分布呈现出“两头翘”特点,一边是校园内青年学子,另一边是老年人。我觉得,老年人防艾也需要社会更多关注。
NBD:你希望对大学生说什么?
白岩松:要“用爱防艾”,爱是爱心的爱。有很多危险行为最早是来自爱,但不管是什么爱,爱都需要担负责任。
NBD:哪些方式对大学生防艾有效?
白岩松:目前为止,我去了近二十所高校。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对现在的年轻人,防艾知识不再是最重要的。比如,让大学生回答艾滋病防控相关知识,估计正确率接近100%。
我认为,对当下的大学生来说,艾滋病防控最重要的是让其在知道知识的情况下选择正确行为。
如何把知道变成一种更好的行为?要采用入心、入脑、入耳、贴近的方式,宣讲理论远远不够,一定要用当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这十几年来,艾滋病防控进校园的活动采用了校园短剧、情景剧以及现场表演等多种形式。
做艾滋病防控进校园这项活动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它真正起到阻断效果,让“万一”不发生,不危害更多年轻人。
NBD:你觉得防艾的公益活动和其他公益活动有什么区别?
白岩松:防艾的公益活动在中国也走过了三十来年的路程。
它和其他公益活动存在共同点:必须有很多人参与其中,如医护人员、科研机构以及政府。但不同点在于,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社会上的艾滋病患者与感染者,也要让他们参与艾滋病防治,这些力量极其重要。此外,这里还存在很多需要社会动员的问题,包括消除歧视等。
另一方面,防艾工作需要长跑。不同点在于,艾滋病目前依然是没有疫苗以及特效药物的传染病,依然具有致死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防艾的现实紧迫感要更重。只要稍微没做好,其结果就会让人担心。
但我觉得目前中国不会出现这一结果。既然我们已经在过去这么多年取得了比较好成果,防艾工作就会持续下去,而且每年都会更加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