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中共中央于10月2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在发布会上介绍,《建议》明确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了战略任务的第一条。
具体来看,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在受访专家看来,全会提及的“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基于先进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做出的战略部署,是通过技术渗透实现产业链的垂直跃迁。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业水平,直接决定了其在国际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另外,在产业结构优化上体现“扬优补弱、多元发力”的思路,既注重传统产业的优化提升,又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还强调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形成三次产业协同升级、新旧动能顺畅转换的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据郑栅洁介绍,《建议》提出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巩固提升化工、机械、造船等行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等举措,这将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初步估计未来5年会新增10万亿元左右的市场空间。另外,《建议》提出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相关产业蓄势发力,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为我国经济大盘、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2020—2024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从31.3万亿元增长到了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到了33.6万亿元,整个“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到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制造业门类体系完整优势更加明显,在全世界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大多数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但制造业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仍然突出。”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近日在文章《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中表示,“当前,制造业领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经济体推行‘再工业化’,推进制造业回流。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进程。我国制造业面临‘前有围堵、后有追兵’之困。”
全会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启铼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向记者表示,全会明确把发展经济的重心放在实体经济上,强调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构建产业体系核心架构,这既是应对全球产业竞争、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关键选择,也为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避免产业“空心化”风险。
对于全会提及的“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表示,这绝非简单的产业替换,而是通过技术渗透实现产业链的垂直跃迁。先进制造业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像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代表着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工业水平。
潘向东进一步表示,这是基于先进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做出的战略部署。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业水平,直接决定了其在国际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只有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才能推动中国从国际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进而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潘向东指出,先进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它不断吸收应用新技术新成果,能将最新技术应用于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全过程,为社会提供高质量、高性能的工业产品。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战略性资源支撑,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同时,先进制造业处于产业链核心位置,具有强大的产业带动作用。此外,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产业综合实力更强、协同创新水平更高、网络协作关系更紧密。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实现协同创新、人才集聚和降本增效等目标,是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抓手。
未来10年再造一个高技术产业
全会提出,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对于《建议》部署的4方面重点任务,郑栅洁表示,可以从“固本升级、创新育新、扩容提质、强基增效”这四个方面来把握。
固本升级,就是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建议》提出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巩固提升化工、机械、造船等行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等举措,这将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初步估计未来5年会新增10万亿元左右的市场空间,释放出巨大的发展动能和民生红利。
创新育新,就是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建议》提出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这将催生出数个万亿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建议》还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产业蓄势发力,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为我国经济大盘、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扩容提质,就是要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我国服务业仍有巨大的扩容和提质空间。《建议》提出实施服务业扩能提质行动,提高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水平等举措,将加快促进经济生态重塑优化、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打开经济增长新空间,这又是一个巨大的新市场。
强基增效,就是要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我国已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港口、邮政快递、电力、宽带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议》提出加强基础设施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等举措,将更好地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融合、安全高效发展,发挥更强支撑保障作用。
潘向东指出,相关任务在产业结构优化上体现“扬优补弱、多元发力”的思路,既注重传统产业的优化提升,又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还强调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形成三次产业协同升级、新旧动能顺畅转换的格局。最后,突出以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支撑,通过适度超前部署信息基础设施、完善交通、网络等关键硬件保障,为产业体系高效运行提供坚实基础,确保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各类产业在良好的硬件环境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最终构建起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产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