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记者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获悉,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修订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以下简称《路线图3.0》)日前发布,进一步明确了全球汽车技术“低碳化、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并提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到2040年渗透率达80%以上,加快推进汽车产业全面电动化进程等七大目标。
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进华介绍,《路线图3.0》以“1+5+26”为研究框架,同构“汽车产品”与“汽车制造”技术路线图,围绕1个产业总体、5大技术群和26个专题领域展开。深入研判了未来5-15年世界经济复苏、应对气候变化、全球科技变革、经济全球化赋予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描绘了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生态、新格局为核心的新汽车产业发展愿景。
针对汽车碳排放,《路线图3.0》提出,我国汽车产业碳排放总量将于2028年先于国家碳减排承诺提前达峰,至2040年碳排放总量较峰值下降60%以上。并提出到2040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80%以上,加快推进汽车产业全面电动化进程的目标。
不过,《路线图3.0》也提出,内燃机仍将是汽车的重要动力来源。
“到2040年,我们初步判断仍有三分之一汽车需要由内燃机作为动力源或者是协同动力源。当然,我们也判断2030年内燃机将普遍混动化,传统的纯内燃机动力源到2030年后将占到很小的比例。”张进华说。
在智能网联汽车方面,《路线图3.0》提出,到2040年,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为主体的交通体系朝着“零事故、零伤亡、高效率”发展。同时,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基础设施生态体系成熟健全,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产品实现大规模应用。
具体技术来看,《路线图3.0》进一步明确了智能网联汽车进入市场化发展快车道。到2040年,L4级智能网联汽车全面普及,L5级智能网联汽车开始进入市场,网联协同场景覆盖度、安全可靠性不断提升,支撑无人驾驶大规模安全应用。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骏指出,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化落地,将推动汽车产业价值重心向智能出行服务、智能座舱服务等环节转移,催生全新商业模式,打造新的价值增长极。“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关联产业深度融合,带动跨行业主体深度参与产业发展,通过跨界融合、资源集聚,进一步拓宽增长空间,提升发展质效。”
汽车制造技术路线图首次与汽车产品技术路线图并立也成为此次《路线图3.0》的一大看点。智能制造技术群首创“汽车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分级方法”以及实施方法论。在参照并符合国家智能制造的整体架构与标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汽车产业的特殊性,对汽车智能制造的总体水平以及各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客观、精准的分级、分析和落地指引。
张进华表示,《路线图3.0》提出到2040年,以提质、增效、降本、低碳引领,通过数据互联互通与数据闭环,实现汽车制造全环节研产供销服一体化。“期待到2030年有部分企业能够达到智能化工厂的水平。到2040年希望有40%企业达到真正智能化的智能制造,实现人、产、供、销、服一体化的智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