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陈佳怡)10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在2025外滩年会上分享了他对人工智能给金融系统带来的新变化的思考。他首先提出了一个基本判断:从金融的角度来看,AI是在历史上信息处理、IT和自动化基础上的又一次新的边际变化,且是一个很大的边际变化。

周小川提及,他在25年前合作撰写的一篇文章中曾提出一个观点:银行业正在从传统银行转变为数据处理行业。银行业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例如支付业务就与数据处理有关;存款和贷款依赖大数据分析和模型进行定价;风险主要基于数据处理和模型计算;市场营销也很大程度上依赖数据。在这个过程中,人与机器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从过去人主导、机器辅助,演变为人主要作为机器与客户之间的界面。
在此基础之上,AI(人工智能)的兴起带来了新的边际变化。周小川说,过去银行系统、金融系统积累了海量数据,这些数据可用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使传统模型转向智能推理模型。
“人工智能前几年兴起时,大家非常关注生成式模型,后来重视多模态处理。而银行相对简单,较少使用多模态或生成式技术,主要依赖大数据分析和推理模型。”在周小川看来,基于这一特点,银行未来结构也会进一步向这个方向发展。
客户行为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周小川说,过去客户与银行打交道时更习惯与人沟通,但近十多年的变化显示,越来越多人习惯与机器打交道,不太愿意或认为没有必要人工介入。因此,人工智能在银行业的支付、定价、风险管理和市场推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一个很大的边际变化。
监管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周小川举了一个例子,当前反洗钱、反恐融资系统是最典型可运用大量数据分析发现线索、识别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的领域。过去的困惑在于,凡是涉及大额交易都必须向反洗钱部门报告,但收集海量数据后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而如果利用已破获案件数据进行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升级模型并从中找出规律,这将对监管也有巨大作用。这方面现在已取得了很大进展。
在回应AI对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是否会有影响时,周小川认为,这可能还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周小川介绍,在他担任央行行长期间,国际清算银行(BIS)就曾专门讨论过AI相关模型是否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当时讨论的最终结论是,这种影响尚不明显。一方面,AI可以在物价和微观行为的数据收集、处理、模式识别和推理方面影响货币政策决定。但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基本上是慢变量,随着经济周期或经济变化而调整,慢变量需要慢处理。
在周小川看来,更为重要的方向是,是否可以从历史上的金融稳定数据、金融机构健康性变化中,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推理预知金融不稳定的出现。
“央行关心的经济金融不稳定问题,往往有一个积累过程,然后可能突然到‘明斯基时刻’爆发。严格地说,各国央行目前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深度还不够。即使可能有泡沫,但我们并不清楚它会在何时破裂。”周小川说,这需要从历史经验、长期数据、多次事件中学习,以大致预知什么样的泡沫积累,在什么时点、什么触发环境下爆发的概率是多大。这些需要更广泛运用人工智能处理非结构性数据、多模态信息,甚至考虑社会情绪。
从监管的角度,周小川提及,AI的发展,特别是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必然带来模型的黑箱性。未来监管可能就需要面对黑箱模型产生的结果和行动,来调节或监管金融市场。他补充说,另一个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问题是,如果AI模型大量运用短期高频数据,学习结果很可能也是高频、短期、技术性的,这与金融稳健和宏观调控所需要的面向基础面、长远稳定性的要求不一致。
谈及国际合作方面,周小川认为,可就如何更好地加强AI基础设施展开国际合作,包括金融行业尤其是金融市场方面的AI基础设施的加强和联通。
2025外滩年会主题为“拥抱变局:新秩序·新科技”,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与清华大学(THU)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