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分行、自治区数据局、自治区党委金融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广西“人工智能+金融”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围绕2026年至2030年广西抢抓机遇促进人工智能(AI)和金融业深度融合,构建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金融”创新高地作出规划安排,明确提出五个方面重点任务。这是全国首个省(区)级层面的“人工智能+金融”实施方案。
人工智能技术依托其卓越的数据处理与解析能力,通过重构生产要素配置,成为突破行业界限、驱动产业跨界融合的核心驱动力,其影响力不仅覆盖生产制造领域,更深度渗透至医疗健康、教育培训、养老服务及金融服务等民生领域,催生人机协作的新型业态。当前,“人工智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级发展方向,成为政策导向、产业聚焦、资本汇聚赋能的主赛道。
在金融领域,人工智能正以变革性力量重塑金融业底层架构,从信贷评估到智能投顾,从风险管控到跨境结算,AI技术已全面渗透至金融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推动行业从“经验决策”向“数据智能决策”转型。
汇正财经执行总经理周荣圣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人工智能+金融”应用场景中,AI技术虽具备广阔应用前景,但也面临多重技术与应用挑战。以投资者熟知的AI智能投顾为例,AI技术存在两大技术瓶颈。一是非结构化数据的“有效因子”提取难题,即AI需整合金融结构化数据(如研究报告、公告信息)与非结构化数据(如客户交互记录、情绪反馈、实地调研数据),而后者难以直接转化为AI可训练的“有效信息”;二是AI与人工的协同融合障碍,若脱离人工专业研判,AI技术可能陷入“算法黑箱”,导致服务可信度缺失。
周荣圣认为,金融机构实现AI技术有效落地,需构建“人机数”协同的黄金三角体系。以“数据”为基石,整合自有客户交互数据、全行业研报及第三方数据资源,通过技术手段提炼可计算的“有效因子”;以“技术”为支撑,依托AI服务商的算力与安全部署能力,结合自研量化策略、合规监测算法,或采用“IDC物理机房+混合云”架构保障技术底座;以“人才”为锚点,将投资分析逻辑、风险判断作为AI训练语料,所有AI输出内容均需经人工复核,形成“人主导AI、AI赋能人”的协同模式,避免技术脱离专业洞察。
显然,实现“人工智能+金融”的深度融合,远非技术简单叠加所能达成。为了打造“人工智能+金融”创新高地,《方案》针对AI从技术到应用场景的落地,提出了五大重点任务。
一是打造发展底座,加快建设金融高质量数据集,强化公共服务、市场合作、机构自建等多维度算力与算法支撑。二是构建安全体系,强化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算法与模型风险防范,推动金融监管数智能力提升。三是推进数智转型,驱动金融领域智能风控、智能服务、智能运营等模式创新与效能提升,创新金融行业发展新模式。四是提升应用效能,推进科技、绿色、普惠、养老、跨境等重点金融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加快相关领域新产品、新场景的数智化升级与应用。五是共育产业生态,创新人工智能金融应用的生态联盟、基础设施及人才队伍建设,培育金融行业智能新模式新业态。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教育与科学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晓华对记者分析,AI技术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已成为驱动金融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能。广西率先发布全国首个省级“人工智能+金融”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通过构建高质量数据集、强化算力算法支撑等举措,为金融业提供底层技术保障。同时,AI技术突破行业壁垒,推动金融与科技、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催生智能风控、智能服务等创新模式,显著提升风险识别精度与运营效率,正在重构金融价值链的竞争格局。
陈晓华表示,AI不仅重塑金融内部生态,更通过普惠金融、绿色金融、跨境金融等场景的数字化升级,拓展金融服务边界。如《方案》聚焦科技金融、养老金融等重点领域,推动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与民生领域精准配置。AI正加速金融业从“单点突破”向“系统进化”转型,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