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10月23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全会提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效应,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要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区域联动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建筑学院教授尹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公报的一大新提法,是强调“四大战略”的叠加效应,通过这种叠加效应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这是为应对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变化而提出的。公报强调区域经济布局与国土空间体系的匹配融合与联合优化,“十五五”空间规划与发展规划之间要密切协同,这也是此次部署的重要创新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云中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公报更加强调区域之间的协调联动,各个地区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主体功能,区域之间在产业链接、科创转化、要素流动、设施联通等方面形成互动合作的整体。
首提“四大战略”叠加效应
“十四五”规划纲要在第八篇中明确要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在第九篇中提出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统筹部署这四大战略,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肖金成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四大战略是并列关系,共同目标是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自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起,我国就着力持续缩小区域差距,核心是缩小区域间在人均GDP、居民生活水平以及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这些都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本质内容。
肖金成指出,区域重大战略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若干区域发展战略,实施这一战略的核心是推动相关区域高质量发展,增强其国际竞争力。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核心是调整空间结构和优化空间布局,让适合发展的区域加快发展,加强对生态敏感地区等不适宜发展区域的保护。新型城镇化战略聚焦城乡关系,核心是城乡人口分布变化,关键在于提升城镇化质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持续改善进入城市和城镇人口的生存状态。
与之前的政策部署相比,公报进一步强调,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效应。
尹稚表示,这是我国应对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变化而提出来的一个比较新的提法,强调“四大战略”的融合,关注其产生的叠加效应,通过这种叠加效应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贾若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新时代以来,我国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领域已经初步搭建起包括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等在内的 “四梁八柱”,要进一步提高战略的统筹能力,发挥战略的叠加效应,提高政策取向一致性,主动打破自身“一亩三分地”,更好在国家发展“一盘棋”下谋好一域,并以一域的“一马当先”带动全国区域发展的“万马奔腾”。
公报提出,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尹稚表示,公报再次深化强调了重点区域要发挥好增长极作用,这是对“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延续和升级。而“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则是又一比较新的提法,要实现区域经济格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的进一步的匹配和融合。“十四五”规划纲要制定时,我国还没有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近两年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已初步建立,“十五五”期间,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要实现更好的联动。
强调区域发展协调性
公报提出,要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区域联动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
贾若祥表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仅仅要缩小不同区域之间人均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还要逐步缩小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度、居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的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
具体到落实层面,贾若祥进一步分析称,一方面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聚焦区域重大战略目标,发挥区域重大战略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着力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着力推进区域间要素市场联动、创新链产业链联动、基础设施联动、体制机制联动、国土空间联动和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不断将区域发展梯度差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尹稚表示,公报强调了促进区域联动发展,这其实是在国土尺度上,实现更为发达的重点发展地区和相对发展滞后地区在功能上和发展动力上的相互补充,也涉及财政转移支付的一些设想,希望这种区域联动发展能够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
在对国土空间格局部署上,“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公报则调整为“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在尹稚看来,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尚处城镇化进程高速发展时期,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相对比较突出。而“十五五”期间城镇化发展节奏会逐渐放缓,主要矛盾不再是处理高速增长时期发展与保护的冲突问题,而是进一步实现国土空间更为均衡的发展。
公报提出,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尹稚表示,这里强调“深入推进”,说明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并未完结,而且跟下一步高质量的区域发展、城市发展、城乡融合、乡村振兴都密切相关。此外,进一步突出“以人为本”的特点,是因为人的全面、完整的城市化进程才是现代化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整体而言,贾若祥认为,公报一方面强调对既有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包括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等,并且要发挥这些战略的叠加共振效益,使区域协调发展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另一方面,强调区域联动发展,在联动融合中不断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持续将区域发展梯度差转化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新空间,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区域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