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2025:解码中国互联网营销新地图——中国互联网营销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22日在北京举行。中国互联网业界、学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回顾总结2024年中国互联网营销发展情况,研判预测中国互联网营销未来演进方向。

《报告》由中关村互动营销实验室联合秒针营销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专业委员会、京东零售共同编制发布。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丁汉青发布报告。
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互联网产业在营销领域的发展态势,既映射宏观经济脉动,又彰显微观创新活力。《报告》忠实记录互联网营销创新特征与路径,探索其轨迹与趋势,重点关注传播生态改变对于产业发展及业态的影响,服务和推动实体经济稳定发展。
《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承压中实现稳健增长,同比增幅达13.55%,收入规模达6508.63亿元。2025年一季度,延续向好态势,互联网广告、营销市场规模分别达1368.08 亿元、1841.65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8%、13.27%,合计规模 3209.73 亿元,同比增长 12.44%,彰显市场韧性。
《报告》指出,行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告别流量驱动,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探索内容创新与商业变现的良性循环成为核心发展方向。生成式人工智能已成为产业增长核心引擎,深度渗透营销内容生产、投放分发等全链路,垂直领域大模型应用成为创新关键突破口。
《报告》还从多维环境分析了行业发展支撑条件。政策方面,新质生产力的顶层设计为行业革新指明了方向,人工智能全球性规范框架加速构建;经济方面,头部效应显著,生态演进与价值重构共塑新空间;社会方面,理性消费主导,垂直赛道开辟增长新领域;技术方面,人工智能赋能营销质效,具身与空间智能引领场景革命。
人民日报出版社副社长李凯表示,今年报告全新升级为《趋势2025》,以“营销新地图”为精准定位,聚焦营销人最需要的解决方案,让数字时代的营销新路径、新方法真正落地可用。《报告》强调“技术加情感”的双核驱动,为行业提供了从理论坐标到实战导航的全面指引。他表示,人民日报出版社未来将继续携手学界与业界,将实战经验转化为专业读物,助力绘制互联网营销行业发展新蓝图。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当前,营销逻辑从物质功能适配转向价值观与身份认同契合。在此背景下,他提出“灵识营销”的新概念。他表示,区别于传统大规模流量触达模式,以深度认知沟通为基础、通过构建信任与情感联结实现价值共鸣的“灵识营销”能显著提升用户信任转化与品牌认同黏性,已成为新方向。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颠覆性影响,他认为,营销者需从执行者转向战略指挥者,聚焦价值定义与情感连接,这是应对行业变革的关键所在。
圆桌论坛上,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与品牌学院教授、擘雅品牌研究院院长何海明,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教授李彪,中国经济信息社经济智库事业部副主任李济军等学界、业界专家,均对报告给予高度评价。专家认为,2024 年互联网营销呈现政策完善、新质生产力提效、产销关系趋稳的特征。以“灵识营销” 为代表的新范式正推动行业从流量收割转向价值共鸣,标志着营销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行业需坚定信心、精准施策,依托数字经济活力,深化新质生产力发展,创新营销及消费场景并推进新型消费,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