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0月23日电(葛佳明) 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供应链的复杂性和脆弱性在近年的国际形势中日益凸显,商事争议的数量持续攀升,如何构建高效、公正的争议解决机制,已成为维护市场秩序的迫切需求。
10月21日,上海仲裁委员会欧洲中心(SHAC European Hub,以下简称“上仲欧洲中心”)启用仪式在西班牙马拉加市市政厅隆重举行,标志着上海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上仲”)在国际化进程中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也为全球跨境贸易投资提供了全新的综合性专业服务平台。

将“上海实践”转化为国际规则
仲裁是国际通行的争端解决方式,已经逐步成为各国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法治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对接国际规则、引领制度创新是上仲的核心竞争力。
从1995年上仲成为国内最早的7家仲裁机构之一,到2023年《上海市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条例》明确提出,支持上海仲裁机构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或者办事机构,提高涉外仲裁服务能力。上仲已成为国际仲裁走进中国、中国仲裁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在以“贸易与和平:商业成为和平机遇”为主题的启用仪式上,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李泽龙代表市政府祝贺上仲欧洲中心启用。李泽龙表示,设立上仲欧洲中心是上海加快建设亚太仲裁中心、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上海将持续为中心发展提供支持。
在上海仲裁委员会主任,上海政法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刘晓红看来,上仲欧洲中心不仅为全球当事人提供临时仲裁的行政支持服务,也为上仲案件当事人提供便利的海外开庭场所。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融合法律与商业的综合性服务平台,集成仲裁、公证、法律查明、知识产权、经贸政策、战略咨询等多元服务,全方位服务“走出去”和“引进来”。
从“跟跑”到“领跑”,上仲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程序机制。2022年至2023年,“上仲”两份立法建议总结报告在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网站全文发布,开创中国机构先例,为中国争取国际商事法律规则话语权提供“制度性发言渠道”,推动“上海实践”转化为国际规则。
通过在国际仲裁领域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上仲不仅提升了争议解决的效率,还显著降低了当事人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成功化解了大量商事纠纷。一方面,上仲在程序规则中融合大陆法系注重职权调查与普通法系强调当事人对抗的特点,在仲裁实践中寻求高效查明事实与保障程序正当之间的平衡。另一方面,依据《上海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及中国仲裁实践,其所推行的“仲裁与调解相结合”机制已成为显著优势。
“上仲欧洲中心,是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体系的重要一步,将有效增强中国在国际仲裁规则构建中的话语权。”英国杜伦大学国际仲裁与中国法讲席教授陈磊直言,上仲欧洲中心的启用将推动中国更深入地参与主流国际商事争议解决规则的对话体系。
上仲委员、最高人民法院国际专家委员会委员Anna Mantakou在闭幕致辞中表示,期待上仲欧洲中心成为连接亚欧法律资源的桥梁,推动国际仲裁规则的融合与创新。

助企业“走出去”,把资源“请进来”
“引进来”的吸引力与“走出去”的竞争力同步提升,方能绘就内外联动的开放图景。随着中国企业“出海”步伐加快,在海外投资、经营的中国企业面临着宏观环境动荡、微观风险加剧的双重挑战,商事争议数量持续攀升。数据显示,2024年上仲受理案件数量同比增长9.51%,达到8047件,争议金额同比增长了7.97%,达到477.1亿元。
“欧洲中心将成为上仲、上海与国际接轨的窗口,促进国际法律实践与文化交流。”上海仲裁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陆春玮介绍说,上仲将推动欧洲中心的运营经验反哺上海仲裁行业发展,为创新解纷制度和实践,提升上海仲裁机构的国际知名度、影响力提供宝贵经验。
企业“出海”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应有配套的服务支持。上海海事大学校长初北平认为,中国仲裁机构在海外设立国际中心,不仅为国际纠纷解决提供了更便捷的平台,也为中国企业出海护航、提升中国国际仲裁声誉创造了宝贵机遇。
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在我国已取得长足的发展,但受国际关系格局和全球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目前我国在吸引外资方面面临一定的挑战。上海仲裁委员会欧洲代表、意大利籍国际商事法律专家弗朗西斯科·卡佩(Francesco Cappe)日前接受采访表示,跨国企业对进入中国市场需求旺盛,却往往对中国的组织环境和文化背景缺乏认知。
在卡佩看来,上仲欧洲中心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提升战略协作能力,扩大上仲的全球能见度,充当促进中欧交流与商业合作的推动者。
“我们的目标清晰而坚定,将上仲欧洲中心打造为全球跨境贸易投资的综合性专业服务港,构建大陆法系国际仲裁世界的”马拉加—上海“双城国际仲裁优选地。”刘晓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