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0月23日电 (记者王绍绍)“AI生成的减肥方案”“减肥APP推荐”“跟着AI减肥”……
在社交媒体上,这类跟“AI+减重”相关的话题广受关注,这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健康体重的追求,也反映出人工智能已应用到各个领域。
当前,肥胖已不是简单的个人健康问题,而是一道关乎全民健康的重要考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显示,有研究预测,若不加以控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国民身体健康,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将“健康体重管理行动”纳入“健康中国行动”……“体重管理”已上升到国家健康战略层面。
传统的体重管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个性化的减重需求,精准化、系统化的科学减重体系成为成功减重的关键。
“AI技术将广泛应用在体重管理领域。”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会长毛振宾在近日召开的“健康中国·AI+体重管理先行”行业协同创新研讨会上表示,聚焦体重管理领域规范化建设,科研、学术、产业各方与监管部门之间要进行交流互动,共同探索、建立与AI赋能健康服务相适应的技术标准、评价体系和监管框架,引导行业有序、高质量发展,让技术创新成果真正惠及于民。
政策也为人工智能赋能国民健康指明了方向。此前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探索推广人人可享的高水平居民健康助手,有序推动人工智能在辅助诊疗、健康管理、医保服务等场景的应用,大幅提高基层医疗健康服务能力和效率。
“AI能够深度学习,为用户生成个性化的减重建议;同时还可以突破人力和时间的限制,在用户需要时及时提供提醒和鼓励服务,实现‘越用越懂用户’的精准管理。”方舟健客创始人谢方敏表示,减重过程需要持续、个性化的行为干预,AI技术恰可在这些环节显示出独特优势。
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浪潮下,“AI+减重”的实践探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饮食管理方面,AI让餐食营养更均衡。在广东佛山一所小学食堂里,学生手中的餐盒颜色各异,其中的餐食搭配也各有不同。食堂负责人表示,医院营养科为学校定制营养餐,学校食堂的智能结算系统根据学生营养需求推送个性化餐食,配合每天的课间操,试点班级超重率三个月下降了18%。
在运动训练方面,AI动态调整让训练方案更科学。在浙江杭州某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重管理中心的医生开出一张独特“处方”:一部记录饮食的手机,一套动态监测系统。“肝脏指标正常了!”一名正在进行减重的“超重”患者兴奋地说,依照该“处方”进行饮食管理、运动训练,他实现了两周减重6斤。
虽然人们的减重意识逐渐提高、科技赋能使减重更便利,但体重管理过程中仍存在挑战。中国大健康产业联盟主席、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指导委员会主任于小冬表示,当前我国居民对体重管理的认知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节食轻运动”等误区,与大健康文化倡导的科学减重观念存在差距。
那么,如何更健康、科学地管理体重?
“体重管理不是纯技术活,需要文化和技术相结合。”于小东给出三点建议:首先,体重管理要更贴合群众,让“管住嘴、迈开腿”从口号转变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其次,要以大健康文化为引领,提高参与者的体重管理积极性;最后,要建立涵盖行业标准、效果评估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让体重管理真正做到普适、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