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23 15:59:30 股吧网页版
从跟跑,到并跑:中国AI这五年|“十四五”规划收官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刘佳,吕倩,陈杨园

  中国人工智能的叙事主线一度被“追赶”定义。

  “我们离OpenAI有多远?”自2022年底ChatGPT发布以来,这个问题,便成了悬在中国每一位 AI 从业者心头的 “灵魂拷问”。彼时的舆论场里,乐观者预判差距仅需两三个月,审慎者则认为代际鸿沟可能需要两三年才能跨越。

  不到两年时间,这场关于“追赶”的讨论已被彻底重构。“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搅动全球科技版图,以“高性能、全开源”的路径掀起持续至今的 “DeepSeek 热”,甚至一度引发全球芯片股震荡。

  从DeepSeek以黑马之姿打破全球 AI 格局,到中国开源大模型斩获全球九席、芯片受限下的算力突围,再到中国占据全球总量60%人工智能专利数,中国人工智能正以集群式崛起,向世界展示中国的AI速度与智能跃迁。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的关键阶段,也是新质生产力概念孕育并形成实践成果的重要时期。” 智谱AI CEO张鹏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月之暗面Kimi技术副总裁付强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感慨:“我们深刻感受到国内人工智能行业的飞速发展和人才密度的显著提升,中国开源模型也在更多世界舞台被看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模型能力的进一步加强,AI可以更熟练掌握使用工具的能力,能更好感知这个世界并与之交互,大模型也将成为专业工作的标配。”

  中国速度:AI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

  谈起2023年的春节,一位科技大厂高管仍记忆犹新:“整个春节没有放假,全员都在加班,就是为了踩在最早的点儿上,把中国的大模型做出来。”

  这种紧迫感弥漫在整个行业,同时也是2023年中国AIGC浪潮最生动的注脚。越来越多的年轻创业者涌入AI创业,90后甚至00后创业者走到台前。最具标志性的,是“大模型六小虎”的崛起:那段时间,几乎每周都有新的大模型发布,从更大规模参数规模的比拼到行业场景的适配,中国AI从业者用“连轴转”的节奏追赶全球技术前沿。

  种种密集的创新投入,在2024年迎来产业落地的重要节点。在“AI应用落地元年”,AI技术积累开始转化为触手可及的产品,在日常生活、智能终端落地。到了2025年, DeepSeek上线不足20天全球日活跃用户突破3000万,登顶全球140个国家及地区的应用市场,成为全球用户增速最快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大模型厂商使用国产算力。

  从智谱过去的实践看,张鹏最深刻的感受有三点:第一,是技术创新的自主性显著增强。“十四五”期间,中国在基础大模型、国产算力、算法优化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第二,是产业应用从“点状创新”迈向“规模落地”。第三,是行业生态更加开放共建。人工智能的发展已从“单打独斗”走向“生态协同”。无论是开源社区建设、国产芯片适配,还是安全评测与标准制定,产业界都在形成共识与合力。

  在这背后,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丰富应用场景和端侧生态快速迭代等优势,中国的人工智能形成了独特竞争力。 根据《北京市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创新应用白皮书(2023年)》,当时我国10亿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已超过200个。截至2025年7月,我国大模型数量以1509个位居全球首位,占全球总量(3755个)的40.2%。

  相应地,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近年呈井喷式增长。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共计1454家,到2025 年 9 月,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5300 家,全球占比达到 15%,形成覆盖基础底座、模型框架、行业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我国已累计培育400余家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据了全球1/10的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形成了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而从产业规模来看,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

  技术层面,中国大模型展现出与国际顶尖水平同台竞技的实力。全球最大AI开源社区Hugging Face今年7月公布的榜单上,排名前十的开源大模型中,中国占据了九席。其中智谱新一代模型GLM-4.5,在发布10小时内即冲上第二位。在MMLU、GPQA、LiveBench等全球测试榜单中,中国顶级模型的表现已经与国际顶尖水平不相上下。

  今年9月,DeepSeek-R1推理模型研究论文登上了国际权威期刊Nature(自然)的封面。该论文由DeepSeek团队共同完成,梁文锋担任通讯作者,首次公开了仅靠强化学习激发大模型推理能力的重要研究成果。这是中国大模型研究首次登上Nature封面,也是全球首个经过完整同行评审并发表于权威期刊的主流大语言模型研究,标志着中国AI技术在国际科学界获得的认可。

  在专利、顶会论文等方面,中国在大模型赛道上也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实力。

  去年发布的《2023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在主要国家人工智能顶级论文数量和主要国家人工智能专利授权数量上,中国远高于美国。其中,顶会顶刊论文中国作者数量从2018年的328人增长到2022年的1674人,与美国的差距正逐渐缩小。在主要国家人工智能顶级论文数量占比上,中国占比36.7%,美国占比22.6%。

  专利领域同样竞争激烈。截至2025年4月,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达157.6万件,占全球申请量的38.58%,居全球首位。

  由AI科学家李飞飞教授领衔的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显示,中美两国在顶级AI大模型性能上的差距已从2023年的17.5%急剧缩小至0.3%,几乎实现了性能上的“零差距”。

  AI赋能千行百业

  “‘人工智能+’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场全方位的范式变革。”今年9月时,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李镇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表示。

  据李镇介绍,“十四五”期间,中央企业“AI+”专项行动实施已取得一定成效:成立了交通物流、绿色低碳、智慧能源3个行业数据产业共同体,建设行业数据集超过1000个;通信运营商加快向AI基础底座供应商转变,累计投资超百亿元,建成4个“万卡集群”,智算规模比“AI+”行动实施前增长超过2倍;突出产业特色,加快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基础大模型,目前“九天”“星辰”“元景”等大模型,已在能源电力、工业制造等领域加快应用;发起设立了“焕新社区”,汇聚了244个垂类行业模型、近160个高质量数据集,有效助力人工智能技术普惠应用。

  “五年前,大模型还主要用于科研与演示,如今它已成为政务、金融、制造、科研等行业的基础设施。”张鹏说道。

  阿里巴巴相关负责人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开源模型有力地降低了AI的使用和开发成本,促进了AI的普惠发展和生态繁荣。尤其是当前人工智能正在从“智能涌现”阶段迈向“自主行动”阶段,AI不再局限于语言交流,具备了在真实世界行动的能力,可以在人类的目标设定下,拆解复杂任务,使用和制作工具,自主完成与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交互,对真实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由此,AI将快速渗透到几乎所有行业领域,辅助人类极大提高生产力,真正实现生产力变革。

  从手机、办公到工厂,甚至是田间地头,AI撬动了越来越多的产业。以农业为例,上海AI实验室联合崖州湾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等发布了丰登育种大模型,是我国种业科技从“0”到“1”的突破,基于该模型的应用已辅助发现未被报道的作物基因功能,至今全球范围已有超100个育种单位试用。

  越来越多的医院全面拥抱AI,大力支持、探索医疗AI在临床场景落地。例如联影智能与瑞金医院等一批顶尖医院深度合作,诞生了一站式放疗AI系统、冠脉重建 AI 算法等多款医疗AI产品,北京儿童医院联手百川智能,用AI赋能儿科医生,辅助生成更精准的诊疗方案。在这些实践中积累的场景与落地经验、模型基础与模型能力、海量数据与标注等,为大模型的智能蝶变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电商行业,第一批靠AI赚钱的卖家已经出现了。有卖家根据市场现有爆品和趋势让AI制定一套自动化分析的流程,结合行业趋势和读取的商品关键词诊断产品在市场的卖点和痛点, AI由此自动批量生成新品。今年,AI设计的丑拖鞋已经卖到海外, 折合人民币上千元。

  在工厂一线,通过智能调度算法、视觉AI技术、智能机械臂等系统,工厂在黑灯或者少灯的场景下仍然能够正常运营,还减少了大量的电能消耗。有了AI的加持,通过关联产能、部件、库存等多约束条件,AI计算出工厂供应链的最优库存等最优解,生产过程中的物料短缺与多余问题实现实时可视,提高排产效率。 “十四五”以来,我国已建成超3.5万家基础级、7000余家先进级、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未来潜力在哪里?

  未来十年AI的潜力在哪儿?

  从前沿的量子科技、脑机接口,到贴近民生的教育和医疗,今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AI要覆盖各行各业。从时间表来看,到2027年,要实现人工智能与包括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以及全球合作等几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十年后,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

  个人智能生态的重构将是AI落地的最直观体现。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提出了“人工智能双胞胎”构想,认为未来智能终端将打破孤立形态,在超级智能体的统筹下形成“一体多端”的人本体系。这种以人为中心的交互革命,让AI从通用工具转向专属伙伴,比公共智能更懂用户需求,实现从文本交互到多模态沟通的跨越。荣耀CEO李健则透露公司在研发机器人手机,他认为从原有的iPhone到国产手机开启的AI Phone,将来也许就是Robot Phone机器人手机时代,它的核心在于拥有AI手机的超强大脑,能随时随地洞悉万物。

  作为融合大模型与物理载体的核心形态,具身智能已经迎来商业化爆发,尤其在工业场景进入技术验证期。具身智能今年“订单井喷”,仅10月就诞生两笔亿元级合作:智元机器人与龙旗科技达成数亿元框架协议,近千台智元精灵G2机器人将重点进驻平板产线承担精密组装任务;原力无限与华文旅控股的2.6亿元合作,打造具身智能智慧景区样板工程。可以说,从消费电子组装车间的灵巧操作到商超的服务值守,具身智能正以“需求扩容—规模降本—应用普及”的正向循环,打开万亿级产业空间。

  傅利叶创始人顾捷展望了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路径,认为未来机器人需要的不仅是动作执行力,更要有对语言、行为甚至情绪的理解能力,实现有温度的人机互动,在医疗、养老等场景中成为真正的智能伙伴。

  MiniMax副总裁严奕骏预计,十年后是人工智能璀璨夺目的时代,未来是Javis和Her共同为人们服务的图景。这两类智能体终端会分别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场景和生活场景。

  “AI行业也会如同AGI的五个发展阶段一样,从智能体,演化为创新者,为人类的科技、产业和生活创造出许多不同的新产品、新服务甚至新的行业及新的岗位。” 严奕骏说。

  零一万物CEO、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也表示,依托中国丰富多元的产业场景和强大的工程化能力,智能体正站在最佳起跑点。他认为,当前是AI 2.0从概念验证走向规模落地的关键时刻,2025年迎来的巨大技术革命就是强推理的大模型,它催生出具备任务规划、工具调用、闭环执行能力的智能体,推动着AI2.0技术迈入“价值交付”时代,产业+AI将为各行各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而基于技术成熟度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一些领域将率先取得成果。例如,智能终端依托消费电子市场优势,结合生成式AI算法优化,人机交互体验会迎来质变;在生物医药领域,高通量测序数据增长推动AI辅助药物研发进入临床转化的关键期;在智能制造中,数字孪生正在深化应用,柔性生产线自适应能力已经显著提升等等。

  未来十年,人工智能将不再仅仅是技术革命,更是组织形态、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的全方位重塑。当每个人拥有“人工智能双胞胎”、每个企业部署“超级员工”、每个行业实现全链条智能化重构时,未来迎来的不只是效率的提升,而是一个更加智能、协同、安全的新商业文明时代。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