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23 13:52:10 股吧网页版
科技赋能人文 弥补“听觉遗憾”
来源:人民网

  城市公园的草坪上,李先生戴着无线音频设备聆听交响乐,却总觉得耳边的声音少了些“生命力”:大提琴本该有的木质腔体共鸣变得模糊,小号的金属摩擦质感也弱了几分,仿佛原本立体的音乐被“压平”了。

  这样的体验,是许多追求高品质听觉享受的发烧友共同的困扰。随着无损音乐普及和音乐审美提升,人们对“听原声”的需求愈发强烈,但消费级音频设备如何还原音乐现场的细腻质感,始终是行业难题。

  深耕听觉认知从用户痛点到专业共识

  技术的进步,最终要服务于人的需求。在TWS(真无线立体声)耳机市场稳定增长的背景下,用户的需求正悄然发生着深刻变化。

  “消费者对耳机中听到的声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听个响’逐步升级到‘录音室级真实原声还原’,并希望在音乐体验中获得更加沉浸的感觉。”vivo智能终端开发部总经理王友飞告诉记者。

  这一转变,驱动着行业、企业要更深入地理解“好声音”的标准。vivo金耳朵声学实验室便深耕该领域多年,始终以建立科学的调音和音质评价体系为目标,希望为用户提供“乐享非凡”的听觉体验。

  同时,基于长期的用户洞察,以及与专业音频企业及行业专家的合作,特别是近几年联合高等音乐院校——上海音乐学院,在听觉认知领域的深入研究,金耳朵实验室逐步构建起对音乐制作与重放端核心要素的认知,并挖掘出不同类型用户偏好的音质风格及听音曲线标准。

  上海音乐学院调音大师团的发现也印证了这一点,即使是专业院校的学生,年轻群体对中低频、节奏感强的声音有更明显的偏好,而随着年龄增长,对声音的偏好会向更均衡的方向转变。

  这些源于真实体验的研究发现,为产品定义、技术开发和调音评价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指导,使技术能更精准地回应人的感性需求。

  破解“听原声”难题技术创新重构听觉体验

  明确了“什么是好声音”,更艰巨的挑战在于“如何实现好声音”。这需要平衡声学指标与主观听感,还要把抽象的听觉感受转化为可落地的技术方案。

  “我们主要是把比较主观的、普遍的审美标准,和这些客观的数据相结合,达到比较适配的状态,让大家能够知道什么是好的声音。”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副教授、音乐科技与艺术教研室主任、一级音响调音员陈世哲说,我们将在音乐现场演奏和混音制作端对“好声音”的深刻理解注入产品调校。

  “空气感”“氛围感”,这些消费者常听到却难理解的听觉术语,在双方的合作中,被转化为可落地的技术与艺术协同方案。

  “用概念去解释声音的听感,其实是很难,也很空洞的,因为声音本质上是感受,同样是”临场感“,大家内心的体验也是不同的。”金耳朵实验室工程师认为,“空气感”对应“清澈度和解析力”,需要将音乐现场的乐器带动空气的振动通过扬声器真实地还原。“氛围感”则对应“温暖和层次”,从听觉心理学的角度,温暖和有层次的声音才能更好地烘托出氛围感,通常来说需要有厚实且清晰的中低频,高中低三频分布均衡且连接平顺。

  为了让这些技术定义落地,双方选择将结构复杂、动态范围大、音域宽广的交响乐作为主要攻克场景。

  “交响乐要表现出复杂节奏、旋律、音色跟和声…这些特性要在TWS耳机上做好是很难的,首先需要从无线传输-音频解码-声音单元实现全链路的无线真 Hi-Fi,而且还要有很深厚的调音和听音审美能力。” 上述工程师解释道。

  “至臻大师音效”便是这一探索的实践成果,作为刚刚发布的vivo TWS 5 Hi-Fi版本的核心功能,它致力于解构交响乐队中各类乐器的共鸣特性,让用户真切感知到“乐器与空气最本真的对话”。

  探索“科技+人文”新路径跨界融合彰显深层价值

  “至臻大师音效”的落地,不仅是一次技术突破,更成为双方探索“科技与人文融合”的典型实践。在调音细节的打磨中,一场关于 “迎合市场”与“引领审美”的讨论悄然展开,这也是科技与人文思维碰撞的核心焦点。

  “如果单纯迎合市场,我们可能会刻意强化高频和低频,让声音更‘抓耳’。”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教授、系主任于阳坦言,当时的讨论十分激烈,但最终双方达成共识:以交响乐的平衡性为调音标杆,通过产品传递专业、均衡的听感,潜移默化地引导大众审美升级。

  这场争论的背后,是对消费级音频产品社会责任的更深层思考。上海音乐学院调音大师团的老师进一步提出:“当前社会整体的音乐审美教育仍有欠缺,甚至影响了AI音乐生成等前沿领域的数据质量。未来能否通过科技产品的普及,从教育层面、从底层提升孩子的声音审美?”在他们看来,一款优秀的消费级音频产品,不应只满足现有需求,更要能创造和引领需求,推动全民听觉审美的提升。

  跨界融合中,不同思维的碰撞不可避免,但这种碰撞是必要且富有建设性的。

  上述工程师介绍,上海音乐学院调音大师团从音乐审美和理论角度评价音质、指导调音,双方共同在“如何将艺术感知量化、客观化”这一课题上持续探索,“虽然产品是由科技做出来的,但最终它是服务于人的,所以还是会回到情感和艺术的感知上。”

  从解决多场景的“听觉遗憾”,到提供“听原声”的沉浸体验,再到推动全民音乐审美的提升,科技与人文的跨界融合,让消费级音频产品超越了“工具”的属性。它不再是冷冰冰的参数堆砌,而是承载着美学追求、传递温暖情感、引领社会审美进化的载体。

  在科技与人文交织的探索之路上,未来的声音体验,值得更多期待。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