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兰州,一家诞生于“一五”时期的老牌装备制造企业的车间内,生产场景早已焕然一新:数字化产线流畅运转,智能机械臂舞动精准有力,自动化焊接设备火花飞溅。
改变源于科技进步带来的智能化转型。“过去,这种零件的组装和焊接都要靠工人手工作业,今年新设备投入使用后,工人作业环境更舒适了,收入也提高了不少。”企业车间经理指着生产线上的产品向记者介绍,这套设备还可以对产品进行无损检测,产品合格率接近100%,工作效率提高了2倍到3倍,生产成本降低了20%。
车间里只见零星几位工人,他们已从过去的“操作工”转变为如今的“指挥官”。这家历经风雨的老企业,凭借一场深刻的“数字蝶变”,多次跻身“中国机械工业百强”,重焕勃勃生机。
这家企业的涅槃,正是“十四五”期间我国数字技术加速赋能实体经济的生动切片。
亮眼成就的背后,是清晰的战略布局。“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提升通信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软件等产业水平。
规划蓝图的落地,直接推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迎来跨越式发展。从技术基础到应用探索,我国已构建起全链条创新体系:
技术底座持续夯实,我国算力总规模跃居全球第二,为智能时代提供了关键的“算力支撑”;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人工智能专利全球占比高达60%,成为世界认可的创新高地;应用探索加速落地,通用大模型从“实验室”走向“百模争流”的迭代期,人形机器人也逐步突破技术壁垒,向实际应用场景迈进。
如今,人工智能不再仅仅是工具,更成为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它通过与大数据、5G、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融合创新,持续释放“乘数效应”,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在人工智能领域,我国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技术生态。多个通用大模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部分模型在核心指标上实现突破,准确率超过95%。这些技术突破催生了百余个标杆应用场景,形成了以应用反哺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
在先进制造领域,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加速转型。数据显示,我国“灯塔工厂”数量已跃居全球首位,占比超过40%,这一数字充分体现了我国智能制造的整体实力。
技术突破与产业融合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实实在在的经济数据中。“十四五”时期,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数实融合加速发展,2021—2024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8.2%、9.2%。
从老工厂的“数字蝶变”,到全国范围内的数智浪潮,我国已在科技基础、产业生态、应用场景上构筑了坚实基础。随着数实融合的不断深化,数字技术将进一步渗透到产业链各环节,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持久的动力,推动我国在智能时代的全球竞争中持续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