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受较强冷空气影响,山东各地的气温持续走低,2025年至2026年年度采暖季供暖准备工作已陆续展开。今年,各地供热部门不仅在服务时间上努力满足民众需求,更在技术方面进行了较大提升,从智慧巡检到精准控温,从清洁能源到智能管理,确保用户温暖过冬。
全省供暖安排有序推进
目前,山东多个城市已陆续启动供热管网注水试压工作。济南自9月1日起就开始对辖区内供热管网进行注水打压,枣庄、东营等地在10月上旬相继启动了这项工作,为确保按时稳定供热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片来源:济南日报·爱济南
山东各市供暖时间根据温度差异有所不同。济南、淄博、枣庄、潍坊、聊城、菏泽、济宁、东营等城市的法定供暖期为每年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青岛的采暖期则为每年的11月16日至次年4月5日,威海市区采暖供热时间为每年11月20日至次年4月5日。烟台市区正式供暖时间为每年的11月16日至次年3月31日,日照市区采暖供热期为每年11月15日至次年3月31日,滨州市城市规划区居民采暖期起止时间为每年11月15日至次年3月20日。在供暖启动较早的城市中,泰安、德州、临沂三市供暖时间为每年的11月10日至次年3月20日。
精准调控热量,用热体验得到提升
青岛热力公司联合中国石油大学搭建“静态建筑热响应模型”,通过逐楼采集建筑结构、保温条件等数据,创新划分64类用户分类,解决供热不均衡问题,实现热量精准分配,项目实施后试点小区舒适温度(20℃-23℃)用户占比从41.5%跃升至72.3%,综合能耗降低15%。
济南能源集团依托自主研发的冷热联供智慧能源管理平台,搭建人工智能大模型,实时感知源、网、端运行数据;结合天气因素、建筑特性、运行参数、历史工况等,通过物联网和AI算法动态调节供能需求。通过实时追踪数据,形成动态调控策略,将管网输配损耗控制在5%以内,实现源网荷精准匹配,可实现将室温波动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

图片来源:中国环境网
绿色能源供暖,技术取得新突破
近年来,山东积极推进地热能、核能等新型清洁能源供暖。截至2024年底,全省地热能供暖面积达到6968万平方米左右。今年3月,海阳“暖核一号”项目已顺利完成多个供暖季的清洁供热,威海乳山市实现跨区域核能供暖,全省核能供暖面积近1300万平方米。
为解决传统热泵运行模式带来的高成本、高耗能及维修保养等问题,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四勘探队联合山东天瑞重工有限公司共同研发应用国产泵头的国内首台套磁悬浮热泵机组,首次在潍坊投入使用,于2025年供冷季节约电费开支超10万元,全年节省电费将超33万元,实际供热、制冷运行效果远超预期,且节能改造成本回收两年内即可完成。

来源:山东核电有限公司
无人机上阵!供热实现智能化巡检
在山东,传统供热管网巡检依赖人工的模式正在被智能化手段取代。在跨越三市六区县的“聊热入济”长距离供热项目中,济南能源集团部署了无人机智慧巡检系统。这些配备红外热成像镜头的无人机能够清晰捕捉地表温度变化,巡检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3倍以上。过去人工需一周完成的长输供热管线巡检,现在复合翼无人机6小时就能全覆盖,还能自动规避高速、铁路等穿越点位。

图片来源:中新网
与此同时,青岛热力公司首次引入“微创”检测机器人参与一网管路设备巡检。不仅克服了管路埋深大、开挖影响大等难点,且检测成本约是传统检测方式的1/40,实现了一级供热管网从“被动抢修”到“主动预防”的转变。同时,管道机器人加挂弱磁检测技术机器人,能够深入地下平均八米的供热管道内部,精准识别腐蚀、裂纹、沉积、接口错位、焊缝缺陷等“病灶”,定位精度达毫米级。
确保如期供暖,这些细节请注意
①各地已陆续开启热费缴纳、供热开通、供热报停等业务,请务必在指定时间内办理。根据《山东省供热条例》,供热设施具备分户关闭条件,用户要求暂停供热的,应当在当年采暖供热期开始三十日前向供热企业提出,办理暂停供热手续。
②及时检查供热设施,请取下供热设施上堆放的物品、暖气罩并将灰尘清理干净。挂片式暖气设施采用辐射或对流的方式释放热能,周围需留出足够空间,以便于热量的散发。在正式供热前,要注意检查自家的供热设施,遇有漏水、滴水、渗水等现象,请及时联系所在区域的供热企业。
③切勿擅自排放或取用供热设施中的水。供热试压后,供热设施已充满水且存有压力,擅自排放或取用供热设施中的水会引起供热管道缺水,造成供热管网系统压力失衡,导致局部或供热系统不能稳定供热,影响自家和广大用户正常采暖。
这个冬天,山东的供暖不再仅仅是温度的保障,更是一场由技术革新、绿色转型和精细管理共同驱动的变革,科技创新正悄然融入寻常百姓家的温暖之中,确保每家每户度过每一个寒冬。
(海报新闻综合中国新闻网、中国环境、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商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