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23 05:26:59 股吧网页版
应用敏捷创新 加速赋能国企转型发展
来源:经济参考报

  科技革命与国际博弈相互交织,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科技创新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在不稳定、不确定、复杂和模糊特征日益凸显的商业环境中,过往传统线性创新模式日益面临严峻挑战。麦肯锡研究显示,全球范围内超过75%的创新项目未能实现预期回报,创新效率低下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瓶颈。敏捷创新作为一种新型创新范式,通过借鉴敏捷软件开发方法,能够为国有企业在不确定环境、数字化时代中提升创新成功率、加速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敏捷创新的概念溯源

  敏捷创新方法论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软件工程领域的实践探索,传统的瀑布式开发模式(指将项目划分为N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工作都建立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从项目计划来看就像是逐级向下的瀑布)已经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2001年,17位软件工程师在美国犹他州签署《敏捷软件开发宣言》,标志着敏捷思想的正式形成。该宣言提出四项核心价值观:个体和互动高于流程和工具;可用的软件高于详尽的文档;客户合作高于合同谈判;响应变化高于遵循计划。这些原则最初应用于软件开发领域,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逐渐扩展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组织创新等更广泛的领域。

  2012年后,敏捷创新进入跨行业扩散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是,2016年,由美国管理学家朗顿·莫里斯与摩西·马合著的《敏捷创新》一书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基于作者20余年创新管理实践经验,聚焦高速商业环境下的企业创新机制构建,旨在指导组织通过系统性方法平衡效率与创造力。麦肯锡2022年调查显示,全球财富500强企业中已有68%在非IT领域应用敏捷创新方法,其中消费品行业应用率最高达82%。在我国,敏捷创新的实践探索始于互联网企业,随后逐步向传统制造业渗透。

  敏捷创新的特征内涵

  敏捷创新是一种系统性创新管理方法,通过大力实施敏捷方法论与创新思维相结合的现代管理实践,帮助组织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其核心在于通过跨职能协作、迭代式开发和持续改进来实现运行效率与创造能力的平衡,注重在动态环境中快速验证假设、容忍失败并加速调整,以应对不确定性、持续实现有效创新并为客户创造价值。

  敏捷创新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时间维度上,强调快速试错而非局限于长期规划。在组织维度上,打破部门壁垒形成跨功能团队。在方法维度上,采用迭代增量式开发模式替代瀑布式线性式开发模式。

  与传统创新相比敏捷创新具有以下特点。从开发模式看,传统创新是线性开发顺序,敏捷创新是迭代增量循环开发顺序;从需求处理来看,传统创新是前期冻结需求,敏捷创新是持续跟踪需求;从团队结构来看,传统创新是职能分割(研发、市场、生产分离),敏捷创新强调跨职能集成(多功能小团队);从决策机制来看,传统创新是集中管控(需要层层审批),敏捷创新是分布式授权(团队自组织);从成功标准来看,传统创新要求符合计划、按时按预算完成,敏捷创新要求为客户创造价值、通过市场验证;从风险态度来看,传统创新是前期需要充分论证、积极规避风险,敏捷创新是快速试错、最快生产最小单位可行产品。

  敏捷创新的体系框架

  敏捷创新是以速度导向、协同协作、风险控制、用户中心为核心框架,梳理从创意激发到品牌塑造的全流程,强调通过快速迭代和跨部门整合应对动态竞争,推动企业缩短创新周期、降低试错成本。

  一是速度导向。采用小步快跑策略,将创新过程拆分为短周期,通过快速原型开发和用户测试实现持续迭代,这有助于缩短产品上市周期,避免冗长规划导致的开发滞后。强调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以追求合理速度的创新方式,寻找到全新的商业模式和价值链。

  二是协同协作。强调团队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和高效沟通,激发个体创造力和激活专业知识。通过打破部门壁垒、注重生态协同、“争球式互动”,建立跨职能团队的自组织模式,强调人际交互而非仅仅遵照工作流程,设计师、工程师、市场专家等多元化背景团队共同参与,相互碰撞助力创意激发,着力提升创新质量。

  三是风险控制。通过每日站会或即时复盘识别风险,设置高容忍失败率,建立“叛逆者奖金”“快速失败”基金,推行“失败勋章”,确保试错成本最小化,同时利用小规模失败预防系统性风险。平衡基于蓝色轨道、增量业务的探索性创新与基于红色轨道、存量业务的持续性优化改进,实现传统业务线与创新业务线有机协同。

  四是用户中心。坚持客户合作高于合同谈判,与客户保持紧密沟通,确保项目始终满足客户需求。以客户需求为起点,持续收集反馈并调整方向,通过频繁的小版本发布或在每个迭代周期及时交付可用的产品,而非依赖详尽文档或固定合同,以确保创新成果紧密匹配市场痛点与市场要求。

  敏捷创新的机制方法

  敏捷创新通过结构化方法确保落地,其中的关键机制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争球”创新机制。在项目起步阶段,组织包含产品负责人、主管、开发团队等多种角色参加的冲刺计划会、每日站会、评审会、回顾会等即时协作或定期会议,采取跨部门头脑风暴形式,通过竞技场比赛机制快速生成创意原型,快速完成创意的高效筛选与验证,并形成产品待办列表、冲刺待办列表、新增成果等任务清单。

  二是看板共享机制。在项目推进阶段,通过可视化工作流程、限制在制品数量以及管理流动效率等方式,实现流程优化。利用共享看板实现战略同步,确保各团队目标与企业愿景一致。

  三是支撑保障机制。在项目全部阶段,都重视重构生产流程,动态优化配置资源,突出快速决策,确保决策效率,支持协同协作,提升创新成效。

  四是成效评估机制。主要包含六个维度:速度方面,评价从创意提出到商业化的周期;质量方面,评价客户需求匹配度;成本方面,评价创新投入产出比;学习方面,评价知识沉淀量;协同方面,评价跨部门协作度;生态方面,评价外部资源整合度。

  敏捷制造的流程要点

  要善于采取运用五步管理法:第一步识别机会。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深入剖析行业趋势、消费者痛点以及未被满足的潜在需求。持续跟踪新兴技术发展,思考前沿技术与企业现有的业务或产品如何融合创新。分析竞争对手产品、服务及市场策略,找出其薄弱环节或尚未涉足的空白领域。

  第二步明确目标。目标必须具备明确性、可衡量性、可实现性、相关性、有时限性等特点,并为目标设定合理的完成期限。将制定好的目标在企业内部进行广泛沟通,确保研发、生产、营销等各个部门都充分理解并认同。

  第三步引出想法。召集来自不同部门、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组成创新团队,多元化的思维碰撞能够激发更多独特的创意。向团队成员清晰阐述创新目标与问题背景,针对所有的想法进行开放式讨论,激发新的灵感,拓展创意边界。

  第四步快速验证。针对筛选出的创意,快速制作简易原型,让潜在用户进行试用,收集反馈意见。通过多轮测试与优化,不断完善创意方案。

  第五步行动计划。将最终选定的创新方案细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明确每个阶段的任务、负责人、时间节点以及所需资源。记录与分享创新过程,建立创新项目档案。

  敏捷创新的实施要求

  一是理解敏捷创新的重要意义。数字经济时代下,敏捷创新已成为企业在高度不确定和动荡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动态能力。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的机器大工业和产品生产同质化,数字经济条件下新兴信息技术的通用性和模块化,推进了整个产业系统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革新,相应的生产方式和市场竞争方式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广大国有企业深入研究并着力开展技术、市场、合规多重约束下的敏捷创新,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推动产业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是审慎客观评价短板障碍。实施敏捷创新要充分理清制约敏捷创新的问题或弱项,这是开展敏捷创新的前提基础。主要看组织结构:是否缺乏弹性,决策层级过多,影响响应速度。风险文化:是否宽容失败,而不抑制试错勇气。人才结构:是否过于单一,缺乏复合型人才。考核机制:是否脱节滞后,仍以财务指标为主,而忽视创新过程价值。

  三是注重系统规划分步实施。要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敏捷思维。将敏捷创新纳入企业战略规划,通过组织培训、考察学习等方式,帮助员工理解和接受敏捷创新理念。打破部门壁垒,培养协同文化,为敏捷创新实施创造良好的组织氛围。要推进数字化转型,夯实技术基础。应加大信息化投入,建设智能制造单元和数字化车间。重点推进ERP(企业资源计划)、MES(制造执行系统)等管理系统的集成应用,实现生产全过程数字化管理。要注重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打通产业链数据链,为动态联盟建立提供技术支撑。在技术引进的同时,要重视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要创新组织模式,建立动态合作网络。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牵头组建产业联盟或创新联合体。通过建立科学的准入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确保联盟稳定运行。在合作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供应链伙伴的敏捷能力,提升整体协同效率。还可以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民营资本和灵活机制,增强组织活力。要优化人才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敏捷创新需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应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适应敏捷创新要求的人才体系。要改革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和协作,为敏捷创新实施提供有力人才保障。要加强前瞻应用,丰富工具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利用AI技术加速需求分析,增强敏捷效能;利用元宇宙技术,开展虚拟空间跨地域协作;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合,将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指标纳入创新效能评估体系之中。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