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最新数据,截至9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枪)总数达1806.3万个,同比增长54.5%。其中,公共充电设施(枪)447.6万个,同比增长40%;私人充电设施(枪)1358.7万个,同比增长60%。
从数据上看,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充电服务网络,不仅辐射范围广,且投建增速快。这背后离不开政策的持续力推以及产业自身的发力。
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印发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这份方案进一步彰显了我国以“充电基建”升级驱动绿色转型的坚定决心。
仔细剖析“三年倍增”目标以及近年来我国充电网络体系的建设脉络,会发现其布局思路既着眼于空间均衡,明确农村地区实现公共充电设施全覆盖,又聚焦结构优化,精准匹配城市热点与城际出行的快速补能需求。
这种“精准滴灌”式的布局,与当前数据中呈现的“公桩提质、私桩增量”趋势形成互补,正在构建起贯通城市、城际、农村等全域的充电网络。
此外,近年来,我国在新增充电网络建设时,特别将车网互动(V2G)作为创新重点。在行动方案中,也涉及相关规划,计划新增5000个双向充放电设施,可为新能源汽车参与电网调峰填谷提供广阔空间。
当然,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地见效。充电基础设施从1806.3万个到2800万个的“倍增”目标,既是数字的跨越,更是发展方式的变革。可以预见,随着“三年行动”的扎实推进,一个覆盖广泛、智能高效的充电体系将加速织密,铺就绿色发展“快车道”,为“双碳”目标实现夯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