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2025普陀区“能源+AI”绿色低碳创新活动举行。本次活动汇聚了120余位能源与AI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通过论坛研讨与成果展示,搭建起技术交流与成果转化的高效平台,为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上海市科委新能源技术处处长赵一新指出,当前全球正经历以绿色低碳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我国“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为新能源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上海正积极布局未来能源产业,探索“算能融合”“算电协同”的创新路径,形成双向赋能的良好发展态势。
普陀区科委主任李文波表示,普陀区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作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目前已集聚近百家人工智能企业,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电力设计研究院、上电科集团等深耕能源技术的骨干科研力量,在“能源+AI”领域形成从技术研发到场景应用的初步生态。
论坛环节聚焦技术突破与实践应用,5位行业专家带来深度分享,从城市能源服务到前沿材料研发、从工程管理到园区管碳,每一份分享都紧扣行业痛点,装满“可落地、能见效”的实战方案。
上电科集团市级平台运营中心高级工程师段智博聚焦城市充电网络“拥堵难题”,提出用AI算法实时匹配充电需求与站点资源,既解市民“排队充电”的急,又提高整个网络的运行效率。
华东电力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兼副总经理叶勇健带来电力工程项目一体化管理智慧平台,让AI贯穿设计、建设、运维全生命周期,既实时盯紧能耗数据,又提前预警安全风险,实现“降本”“减碳”双丰收。
同济大学杨孟昊教授解锁新能源材料研发“快进键”,通过AI赋能通用无机固态电解质材料生成,把原本需要数年的研发周期大幅压缩,为高安全、高容量电池突破打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何光宇教授聚焦低碳园区建设,分享基于AMI主动感知技术的解决方案,让园区能耗实现“实时计量、精准分析、智能调控”,告别“粗放用能”。
华东师范大学孙亚宾教授跨界破题,将AI融入先进集成电路工艺制造与设计,从芯片源头降低运行能耗,为数字产业绿色转型找到新方向。现场思路碰撞不断,不少企业代表直呼“全是干货”。

在以“企业数字化能碳管理”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上,上海市环科院环境政策与低碳发展研究所所长胡静主持讨论,上海化工院检测有限公司认证合规部副部长马志玮等嘉宾结合《工业企业和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指南》,直面企业“能碳数据怎么采、分析结果怎么用、管理方案怎么落地”等痛点展开交流,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实操性建议。
同步开展的展览展示活动设置核心技术、行业应用、创新成果三大展区,集中呈现了如边缘能量管理终端、智慧充电调度系统等一批“AI+能源”创新成果,以及数字技术赋能能源高效利用的实践成效。现场,多家企业就技术合作开展对接,普陀区科委将持续推进,为成果产业化按下“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