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社区基层治理?10月21日下午,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静安区委宣传部共同举办,曹家渡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协办的“理润申城·静安——理论‘静’距离”对话活动在金融街静安中心举行。
本次活动以“基层治理塑造大宜居:城市社区善治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通过“内场对话+外场集市”的创新形式,推动理论宣讲与实践展示深度融合,助力静安探索宜居城市治理新范式。
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
来自曹家渡街道的图书馆馆长鲍伟莉、西片综合网格工作站站长熊庆莉、社会工作办公室主任胡俊琳先后分享了基层善治案例,生动展现了党建引领下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创新活力。
社区读书节增添书香气。鲍伟莉介绍,曹家渡街道自2004年起创办了全市首个社区读书节,举办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同时建设街道知书驿站、居民区标准化书屋、社区图书漂流点,打造社区读书网络阵地。居民自发成立了读书小组,形成“全民悦读”的浓厚氛围。
树木遮挡治理温暖人心。熊庆莉表示,树木遮挡治理是常见的居民诉求,但受困于协调难、周期长,治理效果不佳。在积累了一定的个案经验后,曹家渡街道制定了上海首个街道级树木治理《工作指引》。该指引量化了申请标准、树木修剪标准等指标,建立了“一树一议”专项研判标准,明确认定流程,并形成了全市首个居住区绿化“负面清单”。熊庆莉说:“从解决一件事到解决一类事,我们走的是一条从被动响应到主动促进服务的路”。
志愿服务让爱传递。胡俊琳介绍,曹家渡街道实现了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即全国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宣传活动项目大满贯。“最美志愿者”卜佳青长期活跃在艾滋病防治公益活动的前沿,并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最佳志愿服务组织”上海青艾健康促进中心关注公共卫生与健康教育,组建了高校HIV检测点。“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爱传递·再生电脑教室”项目利用闲置电子产品为乡村学校建设电脑教室。“最美志愿服务社区”曹家渡街道持续打造服务阵地、团队、品牌、项目,以志愿服务推动社区治理。
社区治理需兼具技术理性与人文温度
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童潇认为,社区善治需遵循一套系统法则,其核心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融合技术理性与价值温度。基于上海的实践案例,童潇总结了社区善治的“六维法则”,具体体现为:通过硬件与智慧监测筑牢“韧性”底线;聚焦“一老一小”响应“民生”关切;以党建引领与机制创新促进多元“协同”;激发居民“参与”实现民主治理;通过微更新与文化植入提升“美感”品质;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智慧”赋能。童潇指出,人民城市的上海实践表明,唯有将科学治理与人民至上相结合,才能在复杂系统中构建出既有烟火气又有幸福感的宜居共同体。
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薛泽林表示,人机智能时代,具备自主性与交互性的“智能体”正成为社区治理新主体,推动治理逻辑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它能精准聚焦公共议题、整合多元利益、优化协作网,但其深度应用也面临责任界定模糊、算法信任不足、数字鸿沟及技术逻辑与社区人情社会难以适配等挑战。未来需通过制度创新,构建人机责任共担框架,发展可解释、可参与的信任机制,推动技术逻辑与社会价值的创造性融合,以夯实人机协同的治理基础。
在互动交流环节,专家与主持人围绕“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如何平衡”“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静安路径”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有在场嘉宾提问,街道在推进智能化的过程中,如何避免老年人等不擅长使用新技术的群体被排除在社区治理外。薛泽林表示,引入数字技术参与社区治理并不意味着要让其完全占据主导地位。童潇指出,要实现对老年人的“全域友好”:在提供便利的线上参与渠道的同时,也要保留线下渠道,“同时不要低估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能力”,童潇补充道。
外场同步设立的“宝藏曹家渡”理论宣讲集市,是曹家渡街道“引航传习所”理论宣传品牌的最新尝试,当天首次亮相。现场设置“聚力展示区”和“新知互动区”两大板块,通过宣讲团风采展示、党的创新理论互动问答、文化体验、便民咨询等项目,将理论宣传融入居民日常生活,让社区治理成果可感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