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新闻10月22日讯(记者严沁雯)“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需要特别综合的服务。”10月22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发布课题报告《金融服务企业出海白皮书——中泰合作视角下的机遇与挑战》,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执行院长郭凯在发布会上介绍了其在调研过程中的发现。
郭凯认为,金融服务企业出海服务不仅是解决资金问题,而是关于包括规划、战略、法律、会计、当地市场准入、与当地政府打交道等一整套服务,这种服务目前是欠缺的,所以很多企业处于困惑状态。而过去中资金融机构金融服务聚焦于传统业务,对跨境服务的提供其实不够。
如何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课题报告对中国金融机构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中国金融行业的管理部门需要从宏观金融管理角度,统筹内外管理跨境资金流动。第二,将上海建成出海企业服务中心。第三,有境外机构的大型金融企业构建服务企业出海的境内外综合服务体系。 第四,中小金融机构与大型金融机构合作共建服务企业出海金融服务链。
“解决方案就是出海平台,比如在境内有个地方提供一整套服务,为企业出海提供一站式服务,无论从金融中心,还是人才角度、国际化的角度来说,上海都是最适合的。现在出海浪潮很明显,所以我们建议上海可以利用建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和人民币中心的目标,服务好出海企业,这是一举多得的机遇。”郭凯表示。
近年来,中国企业出海的步伐显著加快,东南亚凭借区位、市场和政策等多重优势,已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布局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然而,中国企业出海面临多重金融需求与挑战,课题报告提到,出海泰国的中国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金融需求和挑战。即使开始在泰国经营管理后,中国企业仍然在跨境资金管理方面面临重大困难。同时,在泰国经营的中国企业依靠多种融资渠道,不过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偏好存在差异。再者,外汇风险管理已成为在泰中国企业的关键金融需求,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在管理手段和能力上存在巨大差距。此外,泰国企业欢迎中国赴泰国投资,但也对中国投资大量涌入泰国带来的变化表达了担忧。
开泰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学家兼总经理布林·阿敦瓦塔纳认为,尽管中国的名义贷款利率更低,但直接进行跨境借贷并非易事。一方面,在泰中资企业面临资本流动限制,其对外付款审批存在延迟与不确定性。此外,跨境借贷的合规与管理成本,可能会侵蚀名义利率所带来的优势。因此,他认为尽管中国企业普遍认为在泰融资成本偏高,但本地借款往往更具实用性与综合优势。
与此同时,布林·阿敦瓦塔纳指出,外汇风险是一项关键且供给不足的金融需求:在大型企业中,47%使用远期合约进行对冲,但另有47%尚无正式的风险管理策略;在中小企业中,高达67%完全缺乏任何形式的外汇风险管理措施。其制约因素包括对冲工具成本高昂、产品可得性有限,以及财资管理知识的缺口。
“很多中小企业从来没有外汇投资的经验,进入一个新的市场,开始营业的时候才意识到需要外汇或者是金融方面的对冲来帮助他们。”开泰银行(大众)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黄泽旭表示。
郭凯亦提到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的核心问题——境内、境外的金融服务相对割裂。“很多出海企业在出海过程中依赖境内机构对其境内主体提供服务,而中资银行跨不了境,企业到了境外就要选择另外一套解决方案。”
对此郭凯表示,一方面中资银行应扩大服务范围,将链条打通,而不是将境内外金融服务割裂开来,这不仅需要银行业务创新,亦需要监管有一定宽容度;另一方面,需要银行间的合作,比如找一个当地可信赖的合作方,通过合作方将当地的业务搞定。
以外汇风险管理为例,布林·阿敦瓦塔纳称,中泰金融机构可在以下方面加强合作:提供简化、低成本的对冲工具;将贸易融资与外汇解决方案打包;构建数字化外汇管理平台;并开展双语咨询与金融素养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