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23 00:47:29 股吧网页版
“废墟探险”不能忽视人身安全和法律风险
来源:南方都市报

  一段时间以来,一股名为“探废”的潮流在社交平台上悄然兴起,大量年轻人涌入城市废弃工厂、停诊医院、烂尾楼盘……有媒体注意到,社交平台上这样的文章有着充满电影感和猎奇色彩的标题,配上“废土风”的场景照片,所获流量极为可观。

  不少年轻人着迷于废墟探险,并不难理解。除了探险本身的刺激、猎奇,城市发展进程中废弃的一些建筑或场所,自带时代沧桑感,让废墟探险多了一丝“文艺味”。于是,深入废墟打卡拍照,甚至在里面举办小型演奏会,这些行为似乎也被作为艺术形式合理化了。在互联网发展初期,废墟探险还是一类小众爱好,其中风险隐患很难显现。如今,在流量的进一步加持下,风险不仅被进一步淡化、美化,还让更多人对此感到新奇、想要尝试,甚至这一风潮还变形走样,成了一些博主添油加醋、装神弄鬼的博眼球工具。

  如果对于废墟探险少点冲动、多点谨慎,就不难发现,已经有不少亲身体验过的网友在一些评论区给出教训了,其中被提及频次最多的就是“不安全”。2024年更有两起现身说法的事故登上新闻:有游客进入山东烟台养马岛一栋废弃建筑里打卡拍照,不慎意外跌落摔伤,被困于3米深的建筑物墙缝中间;还有一名年轻人到网传的某“废弃”火车站打卡拍照,结果被高压电弧击中,造成全身大面积烧伤。

  此外,废墟探险的法律风险也常常被忽略。有法律人士分析,即便建筑物处于废弃状态,其所有权关系依然存在。如果废弃建筑物仍有明确的产权归属,未经允许进入就可能构成非法侵入,对于没有明确权属或开放的公共建筑,如果对其造成破坏、盗窃等,也有构成违法犯罪的风险。

  公允地讲,年轻人的探索欲应当得到尊重和理解,但要警惕的是,废墟探险在很多情况下可能会变成对法律和道德边界的一种试探。曾有“探废”爱好者对媒体坦言,进入废墟内部的手段不一定合法,如今甚至连破坏门锁、翻墙和躲避保安都有网络教程。面对这样的趋势,平台有必要积极介入,对有关内容加强监管和引导。而对公众来说,无论是出于对自己的人身安全负责,还是遵守法律和规则的角度,也都该对废墟探险祛魅了。毕竟,探险精神本身绝不推崇无视风险,更不鼓励违法行为。

  就城市建设和管理而言,这些被遗忘的角落,倒也不能一直冷落。除了加强对废弃建筑的管理外,各地不妨想办法将其“化险为夷”,打造成真正安全合规的“打卡地”。如此一来,既能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能为废弃建筑和场所找到一个发挥余热、重现生机的契机。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