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721.1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这一增速较上半年提升0.4个百分点,并高于全国同期5.2%的增长水平。
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前三季度,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0%。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0.3%;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1.7%;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4.26亿元,增长0.9%;第二产业增加值8448.67亿元,增长3.9%;第三产业增加值32208.24亿元,增长5.9%。
“上海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令人振奋。”上海社科院经济所所长沈开艳认为,这份数据不仅彰显出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增长引擎所具备的强大发展韧性,还清晰展现出上海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方面的先导性与示范性,这是一份“量增质升”的成绩单,可以说,数据背后的驱动力比增速本身更值得关注。
在其看来,上海作为中国经济规模最大、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其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压舱石和增长极的重要作用。尤其在当下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下,上海的经济发展为全国稳增长大局贡献了关键力量。
不仅如此,增速背后反映出上海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是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体现。沈开艳指出,上海正构建“高端制造+数字赋能”双轮驱动的新格局,软硬结合汇聚起强大动能。从工业增速来看,前三季度上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增速较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这表明上海深厚的工业底蕴和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使其在应对冲击时具备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构成了经济韧性的基本盘。”沈开艳说。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3%,增速比上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其中,7月至9月分别增长7.8%、13%和9.2%。其中,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成效明显,今年以来累计带动社会消费近1100亿元。
在各类旅游、餐饮、文化、观赛消费券加持下,住宿餐饮业回升向好。
今年以来,“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上海旅游节等活动密集举办,境内外游客大幅增长,前三季度全市旅游入境人数636.6万人次,同比增长37%。文旅商体展联动集聚的新流量,使上海从“消费城市”迈向“全球消费目的地”。
从物价收入看,前三季度,上海居民消费价格与去年同期持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4.3%。
今年1月至9月,上海外贸进出口达3.34万亿元,增长5.4%。其中,出口总额增长11.3%。特别是9月,外贸进出口突破4000亿元大关,进出口增速实现连续8个月保持增长,创下近两年来的最快增速,为全国外贸稳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詹宇波表示,前三季度外贸增长既是产业升级阶段性成果的展现,也因为出口市场进行了多元化调整。与此同时,民营企业贡献显著,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詹宇波进一步指出,上海外贸的增长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一种体现。若要维持外贸增长态势,一方面需持续确保相关产业保持合理占比,并推动其能级不断提升;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展市场,着力做大已开拓的新兴市场,增强上海企业“走出去”以及在当地开展本土化运营的能力。此外,鉴于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展现出活力且贡献日益增大,上海后续应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更契合需求、更为优化的营商环境。
前三季度,上海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8.5%,增速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个百分点。其中,人工智能制造业增长12.8%,增速较今年上半年的12.3%进一步提升,也显著高于去年同期的3.2%,已成为拉动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重要引擎。
另外,集成电路制造业增长11.3%,生物医药制造业增长3.6%。
截至目前,上海已集聚超1200家集成电路产业企业,以及汇聚了全国约40%的专业人才。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复旦大学经济科学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刘志阔表示,人工智能产业无疑是今年三季度最突出的亮点,是三大产业中增长最快的领域。
“一方面反映出上海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智能装备和智能制造等环节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政策推动与产业集聚的双重效应正在释放。”刘志阔表示,人工智能不仅带动了高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协同发展,也正在成为推动上海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的重要引擎。
当前,上海模速空间、张江科学城等创新载体集聚超200家大模型企业和100余家投资机构,形成“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以徐汇区为例,目前已集聚15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755家大模型企业和62个备案大模型(占全市61%),总产出达千亿元规模。
按照规划,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到2027年将新集聚AI企业500家以上;完成大模型备案100个,培育全球领军企业3-5家。远期至2030年将新集聚1000家人工智能企业,实现千亿产业规模。
在刘志阔看来,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并非偶然,而是“政策引领—场景驱动—智力支持”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于未来布局,今年10月,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培育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提出力争到2027年,突破一批前沿颠覆性技术,体系化布局建设一批未来产业集聚区,培育20家左右未来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到2030年,培育壮大一批未来产业,推动形成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引领地。
《若干措施》提到,加快培育第四代半导体、硅基光电子、第六代移动通信、类脑智能等领域,重点支持优化产品设计、拓展应用场景、验证市场价值。
外资能级也持续提升,新设外商投资企业保持增长,总部经济加快集聚。前三季度,上海新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4家,外资研发中心40家,累计分别达到1060家和631家。
金融市场保持活跃,地方财政收支增长。前三季度,上海市主要金融市场成交额同比增长12.7%。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有价证券成交额增长38.4%,上海期货交易所成交额增长11.5%,上海黄金交易所成交额增长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