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韩宋辉)在10月22日的2025上海国际再保险会议上,金融监管总局财险司(再保险司)司长尹江鳌表示,发挥再保险“放大器”“调节器”“连接器”作用,促进保险业敢保、善保、会保。
一是发挥“放大器”作用,运用全球再保能力促进“敢保”,提升保障水平。
他表示,今年我国保费规模有望达6万亿元。再保险作为保险的“放大器”,可以运用全球承保能力,使一些局部地区不敢保、难以保的风险在全球进行分散。全球直保市场、再保市场规模已分别超过7.2万亿、9000亿美元,如果价格大体均衡的话,其承保能力分别约为我国的9倍、1倍多。
“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作为连接我国与全球保险市场的平台,要营造良好环境,吸引更多机构入驻,集聚市场信息和承保能力,推动风险与资本对接,各机构要积极参与,共同促进我国保险业敢保扩面。”他表示。
二是发挥“调节器”作用,运用全球再保机制促进“善保”,规范市场竞争。
他提到,我国保险市场存在非理性竞争顽疾。近年来,随着车险实施综合改革和“报行合一”,市场呈现出赔付多了、费用降了、效益好了的态势。
数据显示,今年1-9月,财险业综合赔付率72.2%,比近10年平均水平高5.9个百分点;综合费用率25.4%,为近20年来最低;行业年化ROE为10.8%,创近10年来最高。“针对非车险领域非理性竞争问题,金融监管总局近期已出台强监管文件,正在推进非车险综合治理。”他说。
他认为,再保险作为保险的“调节器”,有利于通过市场传导机制,促进保险机构理性经营。再保险不仅仅是风险转移工具,更是市场定价基准和风险传导信号。当直保市场出现不规范经营行为时,再保险可以通过调整分保条件或价格等方式,将后端信号传导至承保前端,促进我国保险业规范竞争。上海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和各机构协同完善这个市场传导机制,共同强化再保险市场履约管理。
三是发挥“连接器”作用,运用全球再保技术促进“会保”,推动高水平开放。
他分析,当前,传统风险和新型风险都对我国保险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应对传统风险上,我国的台风、地震、暴雨等风险模型、损失评估还有差距;在应对新型风险上,随着信息化、人工智能等发展,生产供给和消费需求正在深刻变化,我国面临着网络安全、低空飞行器等风险如何定价、如何评估损失等挑战。
他表示,再保险作为保险的“连接器”,有利于推动全球保险技术交流,有效做好风险保障。再保险是技术密集型行业,风险管理、精算定价、数据模型等是核心竞争力。
“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和各机构,要积极推动国内外风险建模、核保核赔等技术交流,发挥保险中介作用,通过高水平开放提升我国保险业专业水平。”他说,也希望上海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与各参与机构形成协同合力,积极推动再保险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