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预定了这次的新品,据说已经在陆续发货了。”近日,一位在行业浸淫多年的白酒大商季然(化名)正在琢磨怎么把手上的合作伙伴和客户好好“盘一盘”,提前谋划“精酿习酒”的营销计划。他有些兴奋地告诉《每日经济新闻·将进酒》记者,这一次和以往有些不同,不用先给厂家打款,感觉更加“轻装上阵”。
而季然口中的新品,正是习酒新推出的一款“精酿习酒”,定价198元。这款对标300元品质、瞄准大众市场的酱酒,以“统一定价、先货后款、佣金制”三大策略引发市场热议。
众所周知,白酒的商业模式一直都是“先款后货”,即经销商在产品交付前先向酒企打款。因此每年年底各酒企的经销商大会上,“开门红”也频频成为酒企、经销商讨论的热词。
此次,习酒首次尝试“先货后款”模式,无疑是大胆且罕见的,更是行业头部酒企的首次系统性尝试和探索,本质上是习酒在行业调整期的“求变破局”。《每日经济新闻·将进酒》记者向习酒公司发去采访函欲了解详情,截至发稿,暂未得到回复。
那么,习酒“先货后款”的模式市场会买单吗?经销商又持有何种态度?在行业调整期,这一模式会引发其他酒企效仿吗?
首次系统试水“先货后款”模式,渠道压力之下酒企也在主动求变
“不是‘绝对首次’,但在当前白酒行业极为罕见,尤其针对主流品牌的主流产品,几乎是首次系统性、战略性地采用‘先货后款’模式。”长期研究白酒产业的资深行业人士肖竹青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将进酒》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他回忆道,在市场经济初期,“先货后款”的交易方式曾因高坏账率被逐步淘汰。如今,习酒主动重启这一模式,是在行业深度调整期下的逆向操作,具有实验性质。
当下,身处深度调整期的白酒产业和一众酒企,正面临价格倒挂、库存高企、动销不畅、消费迭代等诸多压力。在市场需求疲软与渠道承压的双重挤压下,习酒新品试水“先货后款”的背后,恰恰是酒企的主动求变和突围。
相比以往的模式,肖竹青认为,“先货后款”模式的核心在于厂家承担全部市场风险和资金压力,经销商从“囤货商”转为“推广服务商”,盈利方式由“赚差价”转为“赚佣金”。
“这在当前库存高企、动销缓慢、经销商资金枯竭的背景下,是一种缓解渠道压力、稳定价盘的权宜之计。”肖竹青说道。
在洋河蓝色经典品牌原创者、灵创咨询首席品牌官汪信标看来,在产业深度调整期,酒企和经销商均面临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习酒拿出新品,而非主流产品来试水,也是希望探索一下纾解困境新路径。
没了进货成本压力,新品的市场培育却是最大难点
《2025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显示,目前近60%的酒企和经销商利润率有所减少,超过40%的经销商、零售商表示有现金流压力;部分经销商库存周期延长,市场价格倒挂现象普遍。
对于正遭受资金、利润、竞争、转型等压力的经销商而言,“先货后款”的模式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季然向记者坦言,经销商肯定很乐意。经销商可以不用再去大量压货,成本压力自然减轻;卖不出去的产品还可以退还厂家,由厂商兜底。
作为试水,习酒此次在经销商选择上设定了一定的门槛,以大商为主。不同体量的大商,配额也有所区别。
但这也并非一本万利的事情。虽然没有货款压力,但经销商要面对的难点是新品消费的市场培育。毕竟是新品,能不能卖起来,究竟能卖多火,还是未知数。
“目前产品上市后具体情况还得检验一段时间。”季然告诉记者,等收到货后,会优选一些优质的渠道目标客户,作为公司的下游。
一位熟悉白酒产业的行业人士表示,短期内,对于与习酒合作紧密、对其品牌有信心的经销商,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毕竟这是一场新品的试水,要赚大钱,可能性很低。
而在肖竹青看来,目前“先货后款”营销模式仍偏保守。他分析称,一是推销动力不足,没有“进货成本”压力,反而可能导致经销商缺乏“必须卖出去”的紧迫感。同时,厂家必须提供更强的市场支持、动销服务和价格管控,否则经销商不敢全力投入。
一直以来,价格都是牵动厂商的敏感话题。当下,主动放慢节奏,提价控量,保市场,保经销商利润,保终端利润,早已成为酒企的行业共识。
数据显示,在白酒库存高企、价格倒挂等多重压力下,今年上半年白酒批价整体表现较弱。其中,800元~1500元价格带倒挂最为严重,500元~800元价格带产品生存最为困难,主销价格带由300元~500元向100元~300元下沉。
事实上,白酒价格倒挂的本质,是“规模扩张时代”的渠道模式与“高质量发展时代”的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而经销商以“低价进货、高价卖出”赚取差价的盈利模式,与酒企稳价目标天然对立。
以往,为争夺客源,经销商往往通过“暗降”“搭赠”“窜货”等方式变相降价,导致白酒产品价格体系混乱。而“精酿习酒”的政策是从出厂到零售所有环节统一定价198元,配套的则是经销商佣金制。
“我们首批到货也就几百箱,配额处于中等水平。目前习酒设定的佣金是10元~30元,但不排除后期会根据经销商的积极性进行调整。”季然对《每日经济新闻·将进酒》记者表示,经销商的盈利方式由“赚差价”转为“赚佣金”后,产品的市场价格体系不会因供需波动而变得混乱。
肖竹青分析称,理论上“先货后款”模式有助于稳定价格体系。厂家统一控盘,减少中间层层加价或压价行为;佣金制下,经销商利润与“销量”挂钩,而非“差价”,减少价格波动动机;先货后款模式下,也可避免经销商“低价甩货”回笼资金。但他同时也指出,若佣金比例不高,且无法通过差价获利,经销商可能更倾向于推销自己“花钱进货”的产品。
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市场。如果厂家无法牢牢掌控终端零售价,一旦出现“暗降”或“窜货”,价格体系仍会失控。
汪信标认为,在非常理想化的状态下,统一价有可能做到。但实际情况是,经销商能力有高低,如果动销不理想,仍然会产生一定的库存压力,引发低价抛货的冲动,打破价格平衡。
权宜之计还是“背水一战”?业内称短期不会形成行业性冲击
行业分析认为,习酒此次的“先货后款”的试水意义大于本身的结果意义。
那么,在产业的深度调整期,“先货后款”模式在行业能否行得通?其他的酒企会不会跟进?
记者从多位行业人士、产业专家处了解到,行业对“先货后款”这一模式整体持谨慎观望的态度,认为短期内不会形成行业性冲击。但若习酒试水成功,未来可能引发部分品牌在中低端产品线上跟进试验。
肖竹青向记者分析称,“先货后款”模式能否长久,取决于三个关键点:厂家能否建立高效的终端管控体系(价格、陈列、动销);佣金机制是否足够激励,能否让经销商“愿意推”;消费端是否认可产品价值,实现自然动销。若厂家无法激发消费者“指名购买”和“复购”,仅靠经销商推销,模式难以持续。
比起模式本身,汪信标认为应当更加关注消费者培育和品牌培育。“先货后款”模式产生大单品的概率目前来看较低。“其出发点不是培育消费者、培育品牌。产品摆上货柜,就有动销了吗?最终还是要看市场的接受度。”
“‘先货后款’是习酒在行业寒冬下的权宜之计,是对经销商的让利,也是厂家对市场的‘背水一战’。”肖竹青向记者坦言,成败的关键在于:厂家能否真正掌控终端,能否激发消费者主动购买。如果做不到,这种模式可能沦为“厂家自娱自乐”的营销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