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人口老龄化伴随少子化的趋势下,长期护理需求激增。作为解决民众急难愁盼的社会保障制度,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称“长护险”)经过多年试点,惠及人群不断增加,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难以满足老龄化形势下多元化的护理保障需求。
10月22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期多地落地了普惠型护理保险,对政策性长护险进行补充和衔接。在构建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体系下,普惠型护理保险模式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能否有效填补政策性长护险的空缺?
探索失能人群的普惠保障
根据公开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1亿,其中超40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需要专业化照护。
为满足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需求,国家除在社保层面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试点外,还在积极引导并鼓励商业护理保险的发展。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期,包括南京、湖州在内,多地上线了普惠型护理保险。如南京签发了首单城市定制型普惠商业性护理险;湖州也落地了普惠型补充长期护理保险;此前,南通也落地了普惠型商业补充护理保险“南通护理保”。
从产品形态来看,这些产品具有一定的普惠性,同时以衔接和补充政策性长护险为主要卖点。以“南通护理保”为例,该产品责任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护理保障责任,包括特定疾病住院护理保障、意外住院护理保障、特定疾病出院后延续性护理保障及居家护理保障责任,居家护理保障是在长护险居家上门服务的基础上,对中度失能人员再增加4小时每月、重度人员增加8小时每月的服务。第二部分是互联网购药药品保障责任,1900多种药品可在指定购药通道购买报销。
可以看出,以护理服务为保障特色的普惠型商业补充护理保险落地,实际形成了“长护险兜底与商业险补充”相结合的长期护理保障体系。在众托帮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龙格看来,这些产品凭借普惠低价和宽松门槛,能有效扩大保障覆盖面。其核心价值在于补充政策性长护险的不足,直接减轻家庭的自付费用压力。因此,它们作为多层次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能切实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长期护理的经济负担。
如何发挥更大互补效能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我国商业长护险产品早在2005年前后就开始尝试,远早于国家层面2016年启动的政策性长护险试点时间,但并未在市场上掀起较大水花。
为了构建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体系,让商业长护险的供给能力得到提升,无论是金融监管总局还是各地区,均在进行一系列探索,如近期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推动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加快发展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和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全面开展人寿保险责任与护理支付责任转换业务。此前,浙江省曾发布《浙江省构建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体系实施方案》,其中提到,探索形成以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为主体,惠民型商业护理保险为补充,其他商业护理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制度有序衔接、共同发展,各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的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体系。
而从各地普惠型护理险的探索实践来看,这些已落地的案例正为其他地区推广同类产品、完善本地长期护理保障体系提供了一定可借鉴的经验。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认为,一是靠政策引导明确体系,如浙江出台方案构建“政策性长护险为主体、商业保险为补充”的保障架构;二是产品紧盯需求创新,紧密衔接政策性长护险补短板;三是多方协同,保险机构联合医保部门精准推广,并严选护理机构保障服务质量。
基于这些地方实践积累的经验,若要让普惠型护理保险与政策性长护险的衔接更紧密、协同效能更突出,还需从多维度发力。刘春生指出,政策上可加推税收优惠,鼓励个人和企业投保;行业间需打通保险与医疗、护理机构的数据和服务壁垒,推动直接结算;产品端应开发“护理+康复+健康管理”的融合型产品,满足多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