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外投资机构大咖最新观点,看多中国市场
在全球投资格局深刻变革的当下,中国资产正成为市场瞩目的焦点。
在10月21日于深圳举行的2025香蜜湖财富管理周·湾区财富管理高质量发展交流会上,来自中金公司、国信证券、摩根士丹利、瑞银等中外顶级投资机构的经济学家与策略分析师认为,尽管全球宏观环境复杂多变,但中国市场的投资机会正在凸显。
与会专家指出,本轮A股牛市行情远未结束,科技领域因创新能力获得全球重估是核心驱动力。同时,高股息策略与黄金配置价值获得机构力荐,共同勾勒出“看多中国”的清晰投资主线。
国信证券荀玉根:行情远未到结束时
国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经济研究所所长荀玉根表示,本轮牛市始于政策驱动,当前处于基本面驱动的牛市第二阶段,行情远未到结束时。
荀玉根认为,行情的起点可追溯至去年9月24日,其走势形态和政策驱动逻辑与1999年5月19日的“5·19行情”相似,均基于自上而下的宏观政策转向,且两轮行情开启的契机均在市场漫长调整、情绪处在冰点时。
“5·19行情”起源于鼓励基金入市、降低印花税等股市政策;“9·24行情”则从货币、房地产、资本市场政策组合拳出发,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抗通缩、扩内需,通过破除地方保护、治理低价无序竞争及淘汰落后产能来“反内卷”。
他表示,牛市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由流动性驱动,基本面尚未改善;中期基本面逐步好转,形成戴维斯双击;后期依赖市场情绪和资金惯性推动。当前A股所处时点类似于2000年上半年,即牛市第二阶段,部分科技行业基本面已出现局部改善,带动股价上涨,但整体经济修复仍不全面。
配置方面,他认为,科技仍是本轮行情的主线,可以阶段性看待价值板块重估的机会。当前科技主线凝聚市场资金共识且涨幅已较为显著,而地产、白酒、券商等价值板块性价比逐渐显现,具备阶段性配置价值。历史经验显示,牛市中期价值板块或存在补涨机会。

中金公司彭文生:市场对A股未来预期明显改善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负责人、中金研究院院长彭文生在主题演讲中表示,今年A股上涨,驱动力并非盈利的改善,而是主要源于风险溢价下降和对未来预期的改善。他认为,去年9月以来宏观政策的变化,加上今年初DeepSeek的出现,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重估尤其是科技领域的重估,推动资金转向股票等风险资产,尤其是科技领域。

摩根士丹利王滢:对中国股市中长期表现充满信心
摩根士丹利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师王滢就当前全球宏观经济形势与资产配置策略进行分享。
她认为,全球经济正步入增长放缓通道,建议投资者在增长与关税风险中聚焦优质资产,并适时调整股票、债券、大宗商品及货币的配置比例。
对于中国市场,王滢表示,摩根士丹利自年初开始已上调中国市场配置的评级,对市场的前景变得更为乐观。预计MSCI中国指数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将于2026年年底超过12%,并有望赶超MSCI新兴市场指数。
“如果我们把配置中国市场的整体时间点拉长来看,在未来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我们对中国股市的表现充满信心。”王滢说,看好中国股市有三大原因:宏观经济企稳态势明显,全球对中国政策信心提升;中国创新能力获全球认可,人形机器人、AI等领域进步显著;全球投资人中国股票仓位仍处低位,后续增持空间较大。
投资配置方面,摩根士丹利建议,可长期关注高科技板块,包括人工智能、自动化、机器人、生物科技、高端制造等,同时建议持续配置高质量红利股,以抵御短期的市场波动。
大宗商品方面,摩根士丹利特别看好贵金属,尤其是黄金。王滢预计,黄金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仍有约5%的上涨空间。支撑因素包括降息周期开启后的历史表现、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以及各国央行持续增持黄金储备。

瑞银胡一帆:中国市场受到全球关注
瑞银财富管理大中华区投资总监及亚太区宏观经济主管胡一帆分享了对全球多元化投资的看法及建议。她认为,今年以来,全球投资多元化趋势明显。全球降息周期、企业盈利强劲以及AI技术的推动,都为全球市场提供了新的机遇。
胡一帆认为,当前中国市场受到全球投资人的关注,来自欧洲、拉美、中东的长线资金开始慢慢进入。在长期投资方面,胡一帆认为,AI、能源动力和健康经济(特别是AI与健康结合的领域)是长期投资的三个重点方向。
她表示,美联储降息对全球资产配置产生影响。降息有利于股市,但美元可能面临贬值压力。总体而言,市场情绪仍然较高。美联储9月份已降息25个基点,预计从现在到明年一季度还会降息三次,每次25个基点。具体来看,今年11月份预计降息一次,为25个基点;明年2月降息一次,为25个基点;明年3月还可能再降息一次。也就是说,本轮降息周期,到明年一季度还有75个基点的降息空间。
黄金方面,胡一帆认为,持有黄金是分散投资和对冲投资组合风险的良策。今年以来,美元贬值约10%,美元资产的实际收益受到影响。全球投资者对美债的兴趣也在减弱,部分原因是美债评级从AAA下调至AA+。此外,市场对美债的潜在风险存在担忧。在这种背景下,各国央行纷纷购买黄金,以分散储备资产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