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豹研究院相关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智慧水务市场规模为579.3亿元,预计到2029年中国智慧水务市场规模约为1368.4亿元,2024年至2029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8.74%。
水质标准提高、智慧城市建设以及数字经济发展成了驱动智慧水务市场快速增长的核心因素。而珠海尝试通过战略签约、创新平台揭牌、应用场景发布及开展“揭榜挂帅”等一系列举措,将“场景革命”覆盖至水务领域。
10月21日,珠海召开了首届水务科技创新大会,珠海水控集团与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简称“天津海淡所”)、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北京碧水源”)现场签订合作协议,从水源拓展、水质优化、成本控制多方面为市民用水保驾护航。
其中,珠海水控集团与天津海淡所将围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工业用水处理及环境治理三大领域结成深度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推动海水淡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规模化利用的同时,重点支撑珠海市海洋经济创新链、产业链建设,做大做强海洋经济。
而珠海水控集团与北京碧水源则聚焦海水淡化装备国产化、海水产业、高品质饮用水、污水资源化、工业水处理五大领域建立长期科技创新合作,尝试通过技术升级降低生产成本,以“污水变清水”推动资源循环,减少优质水消耗,让市民喝上“直饮级”好水、用上“经济水”。
珠海水控集团总工程师赵凯告诉南方财经记者,从长远看,合作将带动海水淡化上下游产业发展,催生设备制造、技术服务等岗位,提供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优化滨海水务配套与生态旅游环境,进一步提升市民生活品质。从用水保障来看,合作将增强珠海水资源储备与供给能力,减少枯水期、咸潮“断供”风险,从根本上破解单一水源困局,确保珠澳居民饮水安全无忧。同时保护河湖生态,生活环境更宜居。
今年初,《珠海市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若干措施》印发,在全国首次把应用场景创新作为重要抓手写入促进成果转化政策。
大会上,珠海市水务局发布《珠海市水务科技应用场景需求清单(2025年度)》,明确智能监测与预警、供排水系统优化与调控、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等10余个重点应用方向。清单旨在推动水务科技与产业链深度融合,释放百亿级市场机遇。
“为确保清单既能瞄准‘真问题’,又能有效引导‘真创新’,我们建立了多层次的验证机制。”珠海市水务局水资源管理科科长韦家庆告诉南方财经记者,这种开放式的创新模式,既保证了问题源于实践,也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清晰的目标和路径。首先,依托智慧水务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水务科技的薄弱环节与实际缺口;其次,组织专家团队对需求场景进行技术可行性与创新性评估;最后,通过公开发布需求清单并采取“揭榜挂帅”机制,广泛吸引各类创新主体参与攻关。
韦家庆表示,珠海将重点布局以下几个方向:智慧供水系统优化调度、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城市洪涝防控、高品质饮用水保障技术以及水务设施智能化建设与运维管理等。“这些方向的设定,既紧密结合了珠海的地理区位与气候特征,也顺应了水务科技发展的前沿趋势。”
“未来,珠海将持续推动水务科技创新与民生需求深度融合,让更多技术成果转化为市民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便利,为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的现代化珠海筑牢水务根基。”珠海市水务局局长许蓓蕾说。
本次大会上,10余家创新技术/产品拥有单位上台,展示智慧水务综合解决方案、AI赋能排水管道体检与维护、水利多场景数字孪生构建技术等民生科技产品。展览区同样亮点纷呈,智能清淤机器人、智能水泵站、高品质饮用水等贴近生产、生活的展品集中亮相。
除此之外,珠海水控集团还与中山大学合作的“管网工程国际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实践基地”,以及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的“研究生实践基地”同步揭牌。 中国工程院院士余刚提出构建“污水变资源”循环体系的思路,新加坡工程院院士黄浩勇则提出海水淡化、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