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0月22日讯(记者闫军)沪指10月第四次站上3900点,年内权益市场回暖,主动权益基金重回投资者视野,“翻倍基”再现江湖,中小基金公司借业绩突围亮眼的同时,老牌规模大厂表现如何?
在行业轮动与市场风格切换中,公募基金再次把握住了机会,尤其是老牌权益大厂积极转型,逐步走出“明星基金经理”的桎梏,业绩再次迎来了爆发。
从多个时间维度来看,易方达、富国、景顺长城等多家基金公司绩优产品数量领跑行业;包括华泰柏瑞、华安、华宝等基金公司穿越牛熊能力突出,跨越五年为投资者带来稳健收益。
权益规模大厂投资实力依然“能打”
2024年“924”行情以来,市场情绪彻底扭转,今年初随着DeepSeek引爆科技板块,A股与港股呈现多板块轮动上涨态势,人工智能、创新药、芯片等双创等先后表现活跃,市场情绪得到持续提振。
不少基金公司抓住了净值增长的时间窗口,收获了业绩与规模的双增,中小基金公司有锐度,老牌权益大厂也当仁不让。
截至10月20日,全市场年内收益率排名前50的基金中,有29只来自权益规模前20的基金公司,这29只绩优基金有6只来自易方达基金,富国基金和华夏基金分别有4只、3只;工银瑞信、广发基金、汇添富基金、景顺长城基金以及华宝基金均有2只;此外,华泰柏瑞基金、华安基金、国泰基金、中欧基金、鹏华基金以及博时基金均有1只。

经历了“明星基金经理”时代,投资者从“买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变成了“冲着谁来就会跟着谁走”“成也某某,败也某某”。
造星神话落幕后,更多基金公司开始思考改变往包装基金经理带来规模增长的方式,从投研一体化出发、改造流程,将投研变成可复制、可持续的运营模式,重塑投资者对基金公司、对产品的信任。这一点上,老牌主动权益大厂过往教训较多,改变的动力也更充足。
在观察人士看来,头部权益大厂在激烈的ETF竞争中更为吸睛,这并不意味着大厂在主动权益、固收等其他业务板块的发力。与此同时,老牌大厂在投研、人才方面的积累,以及逆势人才储备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拉长周期来看,似乎依然是老牌权益大厂业绩更为“能打”,另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市场上成立满三年期的主动权益基金有3500多只,年化收益率达到20%的有222只。值得关注的是,这222只产品中有15只来自易方达;景顺长城、富国等公司以9只并列第二。
再看五年期进行统计,年化收益率超10%的主动权益基金共有350只,其中易方达有17只;景顺长城、万家、华安等公司的绩优基金数量也在10只以上。
工业化转型,中欧年内领跑权益大厂
国泰海通证券研究在近日发布了基金公司2025年三季度收益类基金绝对收益排行榜,榜单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165家公募基金公司的主动权益基金全部获得了正收益。
整体来看,基金公司主动权益基金的平均收益为25.93%。分公司类型来看,大、中、小型基金公司主动权益基金平均收益率分别为26.31%、24.90%和25.97%。大中型基金公司投研体系完备,在平均收益率上更具优势。
从权益规模前20名的基金公司来看,18家基金公司跑赢大型基金公司主动权益平均收益率,前三季度收益率最好的基金公司是中欧基金,为41.26%,领跑同业。
中欧基金今年在投研体系的改革中也是看点十足。公司在此前透露,基于公募基金投研体系从理念到流程的框架重构,更基于对整个行业未来发展路径的深刻思考,中欧基金正努力将“用长期业绩说话”的实现路径,从依赖个体转向依靠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基金的“制造方式”。
在中欧的投研构想中,投研团队通过“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三化协同,构建一个真正能够产出更高良品率并具备长期生命力的投研体系,让每一个专业人才更好地发挥天赋与专注力,并在组织中获得系统性的支持与赋能。
让投研人员聚焦在更为细分的领域提供极致的专业化,协作上类似于车间流水线的工作流程,相互赋能。从业绩来看,这一改变正在显现成果。
此外,汇添富基金也重拾主动标签,今年前三季度收益率为40.28%,排名第二;易方达基金、鹏华基金、富国基金、国泰基金、博时基金、以及兴证全球基金同期收益率均超过35%。

近5年收益率大公司承压,华泰柏瑞领跑
拉长周期看,近五年(2020年10月1日至2025年9月30日)以来,A股市场先抑后扬,大消费与新能源赛道的高光时刻是公募产品新发的高峰,随着赛道股调整,A股在2024年中旬迎来“至暗时刻”,直到“924”行情才得以扭转局面。
在这一过程中,基金业绩承压,国泰海通统计显示,中小基金公司更为灵活,大公司因高位发行产品较多,面临压力更大。从规模前20的基金公司来看,其中,华泰柏瑞基金旗下产品近5年收益率为39.3%,排名第一;华安基金和华宝基金分别以36.64%、32.99%,位列第二、三位。华夏基金、工银瑞信基金近5年回报率也均超过30%。
此外,招商基金、易方达基金、天弘基金、兴证全球基金以及国泰基金回报率超20%,跻身前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