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单114亿美元的生意,确实把中国创新药的BD游戏抬到了新高度。
信达和武田这次合作,表面看是License-out,但内核已经完全跳出了“卖分子”的老路。12亿美元首付款,加上最高102亿的里程碑,总盘子114亿,刷新了国内纪录。更关键的是结构:IBI363全球共研、美国利润共担,信达不是简单拿钱走人,而是深度参与临床设计和商业化决策。这种模式,本质上是在借武田的体系,练自己的全球化能力。
问题出在哪?为什么是现在?
武田这几年在肿瘤领域其实有点尴尬。虽然排在全球Top15,但实体瘤管线接连受挫,缺一个真正能打的重磅产品。PD-1专利陆续到期,市场进入迭代期,谁拿下下一代免疫疗法,谁就掌握定价权。武田自己研发没跑出来,那就只能外购。信达的IBI363,正好踩在这个节骨眼上——PD-1/IL-2双抗,既能覆盖现有PD-1的大适应症,又对耐药患者有效,还能打“冷肿瘤”,比如、肝癌这些传统免疫疗法啃不动的硬骨头。这才是武田愿意下重注的核心逻辑。
另一款IBI343,CLDN18.2靶向ADC,瞄准的是消化道肿瘤的精准治疗空白。胃癌、全球每年新增超150万,CLDN18.2阳性比例高,但有效药物极少。IBI343单药客观缓解率58%,远超化疗。武田在消化道疾病有86国销售网络,医保谈判经验成熟,甚至有过“上市48小时开出处方”的落地效率。这个组合,就是为快速放量准备的。
这么看下来,信达的策略很清晰:不再只做“供应商”,而是通过共研共商,把大中华区以外的开发和准入规则吃透。过去PD-1的成功,不仅是药好,更是商业化能力的胜利。现在信达想复制这条路,但这次是跟跨国巨头并肩作战,而不是单打独斗。
至于IBI3001的选择权,目前颗粒度还不够,具体打法还没看到,这块信息是缺失的。
下一步怎么走?两款管线能不能真成下一个“千亿级”大药,还得看后续临床数据和注册进度。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国创新药的价值评估标准正在变——从“有没有”,到“能不能全球共研”。这次合作落地,等于向市场释放了一个信号:只要你有差异化管线,跨国巨头愿意掏上百亿美金,换你一起坐上牌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