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即将收官,回望这五年,中国经济在风浪中强筋壮骨,民生福祉在发展中温暖升腾。一个超大规模且极具潜力的国内市场,成为我们应对挑战的坚实依托。内需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贡献率连续多年保持高位;一系列改革举措落地显效,让民营企业敢闯、国有企业敢干;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速,要素流动更高效,百姓生活更便利。可以说,“发展向前,民生向暖”是中国交出的一份扎实答卷。站在“十五五”即将到来的节点上,如何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优化民生保障体系,成为下一阶段的关键命题。
内需驱动成效显著,消费结构加速升级
过去四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86.8%,其中最终消费的支撑作用尤为突出。2021年至2024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59.9%,比“十三五”期间提升11.1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这一比例更是达到53.5%,比上年全年提高9个百分点,消费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拉动力”。特别是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国内市场的韧性为经济持续恢复提供了关键支撑。
更值得关注的是,居民消费正从“实物型”向“服务型”深刻转变。2024年服务零售额增速达6.2%,显著高于商品消费;文化办公用品、体育娱乐用品零售额在2025年前四个月同比增长均超过24%。与此同时,智能化与绿色化消费兴起——新能源汽车产量2024年增长38.7%,通讯器材类零售额2025年一季度增长26.9%。这些数据背后,是人们对品质生活、健康安全和长期价值的追求,反映出消费升级的根本性变革。
民生投入持续加力,“投资于人”夯实发展根基
“十四五”以来,国家财政的民生导向愈发鲜明,民生领域财政投入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稳定在70%以上,累计规模接近100万亿元。这笔真金白银不仅织牢了社会保障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7亿人、医保参保达13.27亿人,也拓宽了公共服务的“滴灌渠”,如1300万随迁子女实现教育经费可携带、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次。
更重要的是,政策理念正在从“投资于物”转向“投资于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正是为了回应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老旧小区改造、养老护理人员短缺、托育供给不足等。专家指出,只有减少居民的后顾之忧,才能有效降低预防性储蓄动机,真正释放消费潜能。通过完善社保、医疗、养老和育儿支持体系,不仅能提升获得感,也将为经济注入持久动力。
改革深化激活市场,统一大市场破除制度壁垒
民营经济组织数量已达1.85亿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96.76%,这背后是制度环境的不断优化。从《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出台,到《民营经济促进法》施行,再到国家发改委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一系列顶层设计让民企发展有了更强的法治保障和政策支持。与此同时,央企资产总额突破90万亿元,利润年均增速达8.3%,国企改革释放出巨大活力。
而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方面,成效看得见、摸得着: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由123项缩减至106项,“非禁即入”逐步落实;京东接入支付宝、淘宝接入微信支付,支付壁垒正在打破;数据产品已实现“一地上架、全国互认”。这些举措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展望未来,整治无序竞争、推动新能源汽车和光伏等行业提质升级,将成为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