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这波操作,为啥被顶尖大学集体“抬杠”?
这事儿挺有意思。特朗普政府10月1号给9所美国顶尖高校发了个《高等教育学术卓越契约》,说白了就是“签协议换拨款”——你要愿意按我们的条件来,联邦资金优先给你。结果呢?截止到20号,9所里7所直接说不,剩下俩也没点头,就一个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态度暧昧点,但也没真签。
问题出在哪?表面看是政策条款,深一层看,是权力边界的问题。
先拆一下协议里的几个硬性要求:招生和用人不得考虑种族、性别;国际本科生比例压到15%以内;必须考SAT;还要改革或关闭某些“打压保守派观点”的院系。这些条件听着像是在推动“公平”和“回归学术”,但实际上,是在用资金杠杆撬动大学的自主权。
我们来盘一盘逻辑。美国高校的研发经费,55%来自联邦资助,这个数据是实打实的压力源。今年春天,特朗普政府已经通过冻结部分拨款,逼着像宾大、布朗这样的学校低头达成过“和解”。白宫可能觉得,这条路能走通,于是想趁热打铁,搞个更系统的控制机制。
但这次踢到铁板了。麻省理工、布朗、南加大这些学校,之前哪怕妥协过,现在也集体反水。为什么?因为它们意识到,这不是一次性的调整,而是一场渐进式的收编。今天让你改招生,明天就能干预课程设置,后天甚至影响科研方向。学术独立性一旦松动,就是个无底洞。
麻省理工校长说得直白:“科研资助应完全基于学术价值。”这话背后的意思很清楚——我们不是政府的下属单位,不能变成政策附庸。亚利桑那大学校长也强调要捍卫“学术自由”和“高校独立性”。这些回应不是情绪化表态,而是制度层面的底线防守。
更关键的是,外部环境也在对冲联邦压力。比如加州州长纽森放话,谁要是签这个协议,州里立马断掉几十亿美元的资金支持。这意味着,地方政治力量也在警惕联邦越界。一场关于教育主权的博弈,正在形成多方角力的局面。
所以,特朗普政府这招“以钱换控”,短期看是想重塑高等教育生态,长期则是试图改变知识生产体系的话语权。但它低估了精英大学的组织韧性,也高估了自己手里的筹码。当一所大学宁愿放弃优先拨款也要保住原则时,说明这笔交易的成本,已经超过了收益。
下一步怎么走?目前颗粒度还不够。白宫嘴上说不排除扩大适用范围,可第一批试点都黄了,后续还能拉来谁?那些本就依赖联邦经费的非顶尖院校或许会动心,但真正有影响力的学校,恐怕不会轻易进场。这场博弈的胜负手,不在钱,而在谁能定义“大学该为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