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场围绕半导体企业安世半导体(Nexperia)的争端,让中荷关系骤然紧张。2025年9月30日,荷兰政府以“保护知识产权”和“国家安全”为由,依据《商品可用性法案》对这家由中国闻泰科技控股的企业实施资产冻结,并通过司法手段架空中资股东控制权。作为反制,中国随即宣布禁止安世半导体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出口。这一系列动作不仅引发了中荷高层紧急通话,更牵动了全球汽车产业链的神经。一场看似局部的企业控制权之争,实则已演变为影响全球供应链稳定的重大事件。

荷兰单边行动引发中企反制
事情的起因是荷兰政府在2025年9月30日突然出手,对安世半导体下达部长令,要求其全球30个主体冻结资产、知识产权及业务调整,有效期一年。紧接着,三名外籍高管向荷兰企业法庭申请紧急措施,暂停中国籍董事职务,并将中资股东裕成控股持有的99%股权托管第三方,还任命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外籍独立董事,彻底剥夺了中方的控制权。这被不少分析视为以法律程序包装的“行政干预式接管”。而中方反应迅速且强硬——立即宣布对安世半导体实施出口管制,停止其在中国制造的芯片出口。这意味着,尽管荷兰拿到了“名义控制权”,但产品无法从中国流出,实际运营陷入瘫痪。
中荷高层紧急通话寻求出路
面对僵局,双方启动高层沟通。10月21日,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应约与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通话,就安世半导体问题交换意见。王文涛明确指出,荷方措施严重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敦促荷方尽快妥善解决,保护中国投资者合法权益,并强调要维护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卡雷曼斯则回应称,荷方高度重视对华经贸关系,愿与中方密切沟通,寻找“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这表明,尽管立场对立,但双方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愿让矛盾进一步升级。
全球汽车产业面临断供风险
这场争端的影响远超双边范畴。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警告称,如果安世半导体的芯片供应不能短期内恢复,欧洲汽车行业可能面临“重大生产限制”,甚至出现停产风险。要知道,安世虽不生产高端芯片,但其基础半导体广泛应用于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每月有约60亿颗芯片在中国完成封装。目前这些产品已被禁止出口,直接影响大众、宝马等多家德国车企的供应链。VDA已紧急联络相关企业和欧盟机构,呼吁“尽快找到务实解决方案”。这也意味着,荷兰的单边行动,正在让整个欧洲制造业为其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