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前三季度GDP增长5.5%,这个数字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稳了”。但作为在地方经济这条线上摸爬滚打多年的人,我更关心的是——这5.5%是怎么来的?背后有没有可持续的动能?我们来盘一盘。
先看结构。三产增速最快,6.0%,贡献率超六成,还是服务业扛大旗。二产7.1%的工业增加值增速,比整体GDP高出一截,说明工业还在实打实地撑着底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41个大类行业中35个实现增长,行业面超过85%,这不是个别爆款拉动,而是普遍性回暖,信号比较扎实。
那亮点在哪?两个字:新质。
新能源汽车产量大增38.7%,锂离子电池产量暴涨59.4%,工业机器人48.1%,智能手表54.3%——这些不是传统强项,但今年全冲出来了。再看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6%,其中航空航天器、电子通信设备分别增长21.6%和20.2%。这说明什么?四川的产业转型不是喊口号,已经在制造端落地出货了。
需求侧也对得上。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涨11.9%,产业投资涨8.7%,这是企业在真金白银投产能。民间投资由负转正,前三季度增长2.0%,而且还在加速,说明市场主体的信心在修复。
政策杠杆用得也准。“两新”政策——消费品以旧换新、大规模设备更新——效果直接体现在数据上。通讯器材零售额猛增54.3%,家电类涨11.3%,汽车类涨8.0%。这些不是靠补贴硬拉的短期消费,而是和生产端的智能电视、液晶屏、集成电路形成联动。你看,产业链开始自己转起来了。
外贸这块,“新三样”出口势头不错,但具体增速没给细数。集成电路、电脑零部件仍是优势项目,不过外部环境复杂,能稳住就算赢。目前颗粒度还不够,没法判断是否打开了新市场。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民生底座没松。城镇新增就业超80万人,失业率稳定在5.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经济转型最怕阵痛期社会承压,但四川这边就业和收入双稳,给改革留出了空间。
所以,关键点就在于——这不是一轮简单的周期反弹,而是“政策+产业+市场”三重动力在协同发力。新动能不是概念,已经变成工厂里的订单、物流车上的货、消费者手机里的支付记录。
下一步怎么走?核心变量还是看高技术产业链的纵深能力。比如新能源汽车,现在产量上去了,接下来要看本地配套率、核心技术自研程度、以及海外市场能不能持续突破。这些细节还没看到,但趋势已经立住了。
总的来说,四川这一仗打得挺扎实。不吹牛,不折腾,闷头把结构调过来了。这种增长,经得起摔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