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飞这盘棋,怎么越下越看不懂了?
今早一看消息,奈飞这边刚说广告收入要翻倍,创下史上最佳销售额,那边股价盘后直接跳水7%。这剧情,熟悉的味道又来了——业绩明明不错,市场为啥用脚投票?
我们来盘一盘。
先看基本面。二季度靠涨价和《鱿鱼游戏》第三季拉动,增长16%,超预期;三季度指引给到17.3%的同比增长,全年营收目标也往上修了。内容端有爆款,变现端有动作,管理层信心十足,尤其是广告这块,明确说了今年要实现收入翻倍,达到15-20亿美元,占总营收约4%。这个节奏,按理说该是加分项。
但问题就出在这“加”分的方式上。
市场真正担心的是:这一轮的增长,到底有多少是内生驱动,多少是外力托举?从财报来看,管理层把上调归因,第一是美元贬值(国际收入占比55%),第二才是用户和广告。这就等于明说了——这次涨,不全是咱自己争气。
更关键的是,资本早就预判了你会上调,提前price in了。你不调,肯定崩;你调了,也不给奖励。结果就是利好出尽,反而成了兑现点。
再往下拆,奈飞的核心逻辑还是“内容周期驱动变现”。《鱿鱼游戏》这种顶级IP撑起了热度,带动订阅和广告,但高峰之后呢?经典IP续集拍一轮,红利吃一波,接下来能不能持续产出同等量级的新IP?目前还没看到能接棒的苗头。虽然在试水体育、游戏、短视频,但都还在投入期,远水解不了近渴。
还有个新变量——AI。最近奈飞已经开始用生成式AI做特效,效率提升10倍,成本大幅下降。这确实是结构性优化,长期能改善现金流。但短期市场没反应,说明大家更关心的是“有没有下一个爆款”,而不是“能不能省点钱”。
所以这么看下来,奈飞现在像个高段位选手,招式很稳,防守扎实,也有新增长点在试探。但它缺一个能让市场重新兴奋的“叙事”——到底是靠内容统治力持续领跑,还是逐渐变成一个靠汇率、靠降本、靠广告补缺口的成熟平台?
前者值高估值,后者就得回归均值。现在,天平正在往后者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