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商品市场回吐了近一个季度的涨幅,很多人开始犯嘀咕:这波调整到底看到哪?背后逻辑是不是变了?
我们来盘一盘。先看宏观底色——9月金融数据有个关键信号:M1增速冲到7.2%,创下三年多新高,M1与M2的剪刀差收窄至1.2个百分点,说明资金活性确实在提升。但另一边,社融增速小幅回落,新增信贷同比少增,企业中长期贷款改善还不明显。这意味着什么?政策在发力,但内生需求还没完全跟上。
财政方面,前三季度政府债净融资已超11万亿,四季度剩余额度约3.2万亿,节奏上会放缓。如果外部压力加大,不排除再发1-2万亿特别国债作对冲。货币政策也有空间,美联储重启降息后,中美利差压力缓解,年底前降准降息可能性不小。5000亿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也在路上,“化债”对企业贷款的扰动逐步消退,这些都会支撑信用环境修复。
但当前工业品表现弱于海外,核心还是国内房地产需求疲软,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牢固。接下来两个变量最关键:一是中美博弈,二是“十五五”定调。
美国威胁11月1日对华加征100%关税,我们以稀土出口管制反制,动作都有“以打促谈”的意味,目标是为APEC领导人会晤争取筹码。短期可能达成临时休战,比如部分回调关税,但科技管制、供应链脱钩这类结构性矛盾不会解。这个过程中,高外贸依赖的商品会承压,但资源保护主义升温也可能带来供给扰动,给稀土、新能源金属等带来估值溢价。
另一个关键节点是即将召开的二十大四中全会,为“十五五”规划定调。这份规划要锚定2026-2030年的发展路径,年均增长目标或设在4.6%-4.8%,核心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重点在提高居民收入、释放服务消费和民间投资活力。
这么看下来,产业层面的反内卷政策可能加码,通过产量调控稳价格,对部分工业品有托底作用。交易上,短期市场可能定价两种情景:一种是全球经济放缓带来的利空,另一种是资源 nationalism 抬头带来的供给溢价。考虑到多数工业品价格仍处低位,后者更占优。
因此,多头可聚焦三类资产:一是受政策托底的内需刚性商品,二是具备稀缺性的稀土和新能源金属,三是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高端制造上游材料。时间窗口就在眼前——10月20-23日四中全会、月底APEC、11月1日美国关税落地,每一步都牵动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