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规模破30万亿,背后逻辑变了
32.43万亿,这是截至2025年6月末中国信托行业的资产管理总规模。数字本身足够震撼——首次突破30万亿大关,仅次于保险资管和公募基金,在整个大资管版图里稳居前三。
但真正值得琢磨的,不是这个数字有多大,而是它怎么来的。要知道,2018年资管新规落地后,信托行业一度从高点回落,资产规模缩水到20.49万亿。那会儿是“去通道、压地产”的阵痛期,很多公司靠非标融资和资金池过日子,主动管理能力跟不上,路子越走越窄。
而现在,规模不仅回来了,还创了新高。问题出在哪?驱动因素变了。
现在撑起这32万亿的,不再是过去的融资类信托和通道业务,而是“三分类”框架下的资产管理信托和资产服务信托。这两个新角色,正在成为增长主引擎。换句话说,信托公司不再只是“借钱的中介”,而是往真正的受托人角色在转:做资产配置、做财富传承、做风险隔离。
这里面有个关键逻辑——信托制度本身具备财产独立、资产隔离的天然优势。尤其是在高净值人群财富传承需求爆发的当下,家族信托、家庭信托这些业务开始放量。像娃哈哈、杉杉股份这类企业交接引发的关注,也让大家意识到:光靠遗嘱和代际信任不够,得有法律结构来保障稳定。信托机制正好补上了这一环。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效率。全行业67家信托公司,从业人员才1.8万人左右。人均管理资产超18亿元,这效率远超多数金融细分领域。说明这个行业不拼人海战术,拼的是专业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一个家族信托方案,可能涉及税务、法律、股权架构设计,没点真本事根本拿不下。
不过,挑战也摆在那儿。比如非资金类信托财产的登记制度,目前还在杭州、北京、上海等几个城市试点。不动产、股权要装进信托,如果没有全国统一的登记体系,实操难度就大。这块基础设施不打通,业务天花板就明显。
所以,关键点就在于:这一轮增长不是旧模式的反弹,而是结构性转型的结果。监管引导+客户需求+制度优势,三者叠加,让信托业重新找到了定位。下一步能不能持续,还得看“三分类”业务的深化程度,以及配套制度的跟进节奏。
目前来看,方向是对的,势头也稳。但能不能真正建立起长期竞争力,还得看各家机构能不能把“受托责任”四个字,真正落到每一个产品和每一单服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