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欧之间的经贸关系有点紧张,但又透着一丝微妙的平衡。10月21日,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接连与欧盟和荷兰方面高层沟通,围绕稀土出口管制和安世半导体争端展开对话。我注意到,中方在表态中既展现了原则立场,也留有合作余地,而欧洲方面则表现出一定的焦虑与缓和意愿。这场博弈背后,不只是中荷之间的摩擦,更牵动着全球芯片供应链和新能源产业的神经。

稀土出口管制:中国的正常合规举措
关于近期中国对稀土相关物项实施的出口管制,王文涛部长明确指出,中方措施是依法依规完善出口管制体系的正常做法,并非针对任何特定国家或企业。他强调,这一行动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的担当。同时,中方表示一直为欧盟企业提供审批便利,致力于维护全球产供链的稳定。有意思的是,欧盟方面也作出了相对理性的回应——谢夫乔维奇委员表示理解中方出于国家安全和国际共同安全考虑采取的相关措施,只是希望中方能加快对欧企申请的审批速度。这说明,尽管存在分歧,但双方都意识到不能让经贸问题彻底滑向对抗。
安世半导体风波:契约精神与全球供应链的碰撞
真正让局势升温的是安世半导体(Nexperia)的问题。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依据紧急法律接管了这家由中国闻泰科技全资控股的企业,并试图罢免中国籍高管,这被中方视为严重破坏契约精神和市场原则的行为。作为反制,中国商务部启动出口管制,禁止安世位于中国东莞的工厂向荷兰出口芯片产品。 Bloomberg的报道指出,这一举措已让欧洲汽车行业“拉响警报”——由于安世是汽车芯片的重要供应商,其断供可能导致欧洲车企在数天到数周内面临停产风险。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甚至警告可能出现“大规模生产限制”。从这个角度看,荷兰的单边行动不仅没达到目的,反而伤及自身乃至整个欧洲产业链。
中方立场坚定,欧方寻求转圜空间
面对危机,中方态度非常清晰:坚决反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要求荷方尽快妥善解决问题,保护中国投资者合法权益。王文涛在与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通话时,再次敦促荷方秉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而卡雷曼斯则表示愿与中方密切沟通,寻找建设性解决方案。更有意思的是,有媒体报道称,荷兰高官曾试图访华求情,并宣布限制与美国的情报共享,意在与美方划清界限。虽然这些说法尚未获官方证实,但从欧方愿意协助调解、呼吁加快审批等表态来看,他们确实开始意识到过度追随某些外部势力可能带来的代价。接下来能否重启对话,关键在于荷方是否真正尊重企业的独立性和市场的基本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