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一系列优秀影片带动下,国内电影市场红红火火。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也取得可喜成绩。截至目前,2025年中国电影海外票房收入已经达到10亿元人民币,超过去年全年。
2025年中国电影
海外票房收入达10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中国电影海外上映国家和地区达到46个,年度海外票房收入超过百万美元的影片达到13部,其中,500万美元以上的7部,1000万美元以上的2部,5000万美元以上的1部。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片持续“圈粉”海外观众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片持续“圈粉”海外观众,《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北美、欧洲等国际主流市场上映,海外票房收入已达6900万美元,是近年来海外票房收入最高的国产电影。该片总票房已超过159亿元人民币,位列全球动画影史和2025年度全球票房冠军。《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海外票房已达800万美元,持续扩大中国神话独特魅力。
抗战题材影片在全球赢得广泛共鸣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一批抗战题材影片跨越国界,在全球赢得广泛共鸣。其中,《南京照相馆》先后在11个国家和地区上映,海外票房已超500万美元。该片与《东极岛》以及《里斯本丸号沉没》等,以电影的方式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彰显了我国作为东方主战场的历史地位和重大贡献,受到国际主流舆论高度关注。
多种类型国产影片走出国门收获亮眼票房

此外,《捕风追影》《误判》《唐探1900》等影片,突破单一类型片限制,均在海外取得不错票房成绩,为全球类型电影创作打开了新的天地。
一批优秀影片境外展映传播中华文化

今年以来,大批优秀中国影片还通过境外展映的形式,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今年1-9月,我国已在30多个国家、地区举办31个中国电影节展,包括“哪吒走进联合国”、我国首部8K太空纪录影片《窗外是蓝星》等在全球广泛展映。让海外观众有机会更直观地与电影内容共情,收获情感共鸣。
中国电影“走出去”带动海外游客“走进来”

今年2月,国家电影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新开展“跟着电影游中国”活动,通过中国电影“走出去”带动海外游客“走进来”,将中国电影热映积蓄的“势能”转化为海外观众来华旅游的强大“动能”,让中国电影成为连接世界文化的沟通桥梁。
中国电影海外发行再提速
多部电影抢占“同步上映”新机遇
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其海外发行策略也在不断调整。多部电影抢占“同步上映”新机遇,用更本土化的宣推方式打开全球市场。
今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唐探1900》和《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在国内定档后迅速锁定北美和东南亚院线资源,实现准同步上映。《731》自9月公映以来已陆续登陆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等国家和地区,仅北美就有130余家影院实现同步上映。

与此同时,电影创作者积极尝试更加多元的宣推方式,加深海外观众对电影IP的记忆与认可。《唐探1900》与海外院线达成战略合作,通过本地化海报与线下路演精准触达观众;《哪吒2》登陆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借助社交媒体发布幕后花絮引爆话题;《731》片方与海外华人社群合作,开展“真相接力”活动,吸引年轻观众。
中国电影出海影片类型多元
国际“朋友圈”显著扩大
2025年,中国电影海外热映,背后也是中国电影“量”与“质”的双重提升。出海的国产影片类型越来越丰富,市场版图也越来越大。记者了解到,目前,国产影片出海的类型更加多元,从动画、战争、动作、奇幻电影到喜剧、悬疑、爱情电影,电影内容类型广泛。

出海的中国电影不仅内容更加多元,而且表达方式也更加国际化,电影《捕风追影》和《误判》就运用现代视听技法,吸引多国观众走进电影院。
电影《捕风追影》总制片人韩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这些地方也都已经上映了,中东的表现也非常好,中东的首周末就已经破百万美元了。
版权和技术走出去
中国电影出海多点开花
今天的中国电影能够讲出更精彩的“世界级”故事,除了叙事能力升级之外,电影产业的工业化革新,技术升级也是助力国产影片走出去的重要因素。

在杭州的一个摄影棚内,工作人员正在拍摄一段悬崖翻车的电影镜头,现场仅有一个LED幕墙和一辆车,通过虚拟拍摄制片的技术手段,现场拍摄结束即是成片,省去了后期制作的环节。“它大概可以比传统的大制作片子至少降低30%的成本消耗。”据了解,这个虚拟制片技术是这家公司自主设计并研发的,目前出海已经有6年的时间。
随着国产影片在海外市场表现亮眼,《你好李焕英》《哪吒之魔童闹海》《捕风追影》等多部电影作品版权被国外购买,这也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从业者信心满
中国电影出海劲头足
国产电影在海外市场表现亮眼,10亿元海外票房收入的背后,是中国电影海外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持续提升。在产业发展与政策扶持的双重红利下,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信心也愈发坚定。
《“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提出,到2035年建成电影强国的发展目标。2022年,《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深化文化领域审批改革,鼓励优秀广播影视节目出口,并加强与海外媒体平台合作,拓展广播影视节目出口渠道。政策给了底气,票房给了信心,一线从业者们积极布局。

电影《窗外是蓝星》导演朱翌冉:我们专门制作了10余种语言的版本,在创作初期就可以去考虑海外市场和海外受众。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傅若清:《哪吒》能达到进入全球前5名的票房,中国电影出海变成一种向上的成长态势,实际上给予了中国电影人很大的信心。
林建岳:对接国际市场
香港电影将筑牢“超级联系人”角色
上世纪香港电影缔造了华语影视传奇。从武侠片的江湖豪情到警匪片的暴力美学,从工业化生产到全球文化输出,香港被誉为“东方好莱坞”。近年来,随着大批香港影视从业者北上,加上一系列政策的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发挥产业优势,用光影艺术向世界描述中国故事。
今年五月,国家电影局发布了《港澳服务提供者投资电影制作业务管理规定》,鼓励香港、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内地投资设立电影制作公司,开展电影制作业务。此举既推动港澳与内地电影合作形成更开放的新格局,也为中国电影深化开放、对接国际市场夯实了基础。

寰亚传媒集团主席林建岳:香港一直强调我们是“超级联系人”“超级增值人”的角色,我们的优势是什么?首先是法律与税务的优势。第二就是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优势。自CEPA实施20多年来,两地合拍电影累计差不多有750部,香港与内地合拍电影的优势始终保持。

在上世纪,香港电影的影响力就远超地域限制,成为华语文化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电影以东南亚为主要的海外市场,很长一段时期内香港电影年度总收入的30%至50%来自东南亚市场。

在欧美市场,李小龙的系列电影让西方见识了中国功夫,成龙的《警察故事》以惊险动作征服全球观众。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香港电影虽然也曾面临多重困境,但近些年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扶持下,一批香港电影人北上,其多部电影受到市场认可,内地和香港电影人正在为中国电影业多元化发展创造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