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影业减持博纳,持股跌破5%这条消息出来,市场反应很平静。这不奇怪,因为这事早就在预期之内。我们来盘一盘,这背后到底是出清动作的延续,还是信号意义更强?
先看事实:东阳阿里影业从8月底到10月20号,合计减持了1620万股,持股比例从6.18%一路降到5%,刚好卡在5%这个关键线以下。为什么是“刚好”?因为一旦低于5%,就不用再发详式权益变动报告,后续操作更灵活。这不是巧合,是标准流程。
减持方式也很典型——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都有。9月初集中卖了591万股,价格在5.16到5.49元之间;10月中下旬走大宗,价格压到4.97到5.01元。整体节奏是逐步出货,没搞砸盘动作,属于体面退出。
但重点不在这次减持本身,而在于它背后的逻辑链条。阿里影业这次减持,是2025年6月就公告过的计划,当时说要减不超过2733万股,占总股本2%。现在只减了1620万,说明计划没执行完,但已经选择在这个时点把持股比例压到5%以下。这意味着什么?优先级调整的动作完成了。
再拉长一点看,阿里系这两年一直在做同一件事:剥离非核心资产。银泰、B站、丽人丽妆、居然智家、苏宁、圆通……名单很长。这不是个别行为,而是系统性收缩。2023年9月阿里定调“用户为先、AI驱动”两大战略后,所有资源都在往核心赛道收拢。影视投资这种偏财务性质的布局,自然被归类为可优化项。
所以问题来了:阿里为什么要继续清理博纳?答案可能很简单——博纳的业务跟阿里的主航道协同性不够强。阿里大文娱自己有优酷、有影业、有票务平台,博纳作为传统影投公司,更多是内容输出方,双方没能跑通深度整合的模式。既没有流量反哺,也没有数据打通,长期看就是一笔普通财务投资。
另一边,中信证投及其一致行动人也同步完成了减持,合计减了近2000万股,持股从10.28%降到8.84%。这说明不只是产业资本在退出,连早期机构也在兑现。两股力量同时离场,至少说明一个共识:当前估值区间,不是加仓点,而是阶段性高点。
那这对博纳有没有实质影响?公告里说了,不会导致控制权变化,也不影响治理结构。短期股价可能会有些情绪波动,但真正要看的是后续内容产出节奏。毕竟影视公司的价值锚,最终还是得回到项目上。
这么看下来,阿里退出更像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标志着“大厂跨界整合影视”的这一波尝试,进入了收尾阶段。接下来,谁能把内容工业化和现金流管理真正跑通,谁才有机会活成下一个周期的主角。至于资本,已经准备好看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