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韩国银行业闹得沸沸扬扬的金条短缺,有点意思。新韩银行停售1公斤金条,供应商LS MnM断货;国民、韩亚、友利这几家大行干脆反着来,只卖1公斤的,小克重的全下架;农协银行也调整了产品线,37.5克到375克不卖了;更狠的是韩国造币公社,直接从10月1日到明年1月1日全线暂停销售。连韩国黄金交易所都在考虑要不要断供银行——这阵仗,哪是缺货,简直是“黄金挤兑”的前奏。
国际金价21号盘中一度冲到每盎司4375美元,离4400就一步之遥。这背后不是偶然。世界黄金协会说了,10月8号黄金刚破4000美元,紧接着又连破4100、4200,势头比1979年那波还猛。有人拿现在跟上世纪70年代末类比,听着有内味儿,但其实误导性不小。那时候是高通胀+石油危机,现在呢?是全球货币信用体系在松动。
银河基金的金烨分析得挺透:美元、欧元债务货币化愈演愈烈,市场对法币贬值的担忧越来越深。再加上逆全球化加速,中美博弈持续,各国央行自己都在拼命囤金。2025年一季度,全球央行购金前三名是中国、波兰、土耳其,加起来占了半壁江山。更关键的是,95%的央行说未来一年还要继续买,这比例创了2019年以来新高。高盛直接把2026年底金价目标上调到4900美元,底气就在这儿。
黄金每年新增产量才3600吨左右,全球存量也就21万吨。可现在全球流动性泛滥,海量资金追着这点硬通货跑,供需根本对不上。你说这价格能不涨?而且要让这趋势逆转,得有两个条件:一是AI革命真落地,大幅提升生产力,带动实际利率回升;二是全球产业和货币霸权格局彻底清晰。现在看,这两个条件短期内都看不到影子。
所以韩国银行这轮“金荒”,表面是供应跟不上需求,深层其实是全球资本对信用货币信心动摇的一个缩影。老百姓抢金条,银行断货,造币局停摆,交易所犹豫要不要断供——这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在传递同一个信号:大家在找锚。
短期波动肯定会有,比如特朗普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铜价一天跌4.5%,市场情绪一震,黄金也可能回调。但从大势看,只要美元信用继续稀释,地缘不确定性还在,黄金的战略价值只会越来越突出。这轮上涨,主打一个“逻辑没变,趋势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