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股股东增持这事,咱们圈里人一看就明白,不是简单“看好未来”四个字能概括的。这两天江中药业和钒钛股份两家央企背景的公司几乎同时发了增持完成公告,时间点、金额、比例都挺讲究,值得盘一盘。
先看江中药业。华润江中作为控股股东,从去年10月22日开始到今年10月21日,一年时间花了6129万,买了284万多股,占总股本0.45%。注意,他们原计划是买6000万到1.2个亿,结果只踩了下限,没多买。增持完持股比例从43.09%提到43.14%,变动不大。这说明什么?动作是做了,信号也放了,但没下重注。考虑到华润系一贯的稳健风格,这种“守承诺、不越界”的操作很典型——既履行了公开承诺,又没有过度干预市场预期。
再看钒钛股份。攀钢集团在半年内花了5019万,买了1945万股,占比0.21%,金额刚好略超5000万的下限。增持后直接持股比例从27.25%升到27.47%,合计控制38.92%。有意思的是,这次增持周期只有六个月,节奏更紧凑,而且选择在二级市场集中竞价买入,属于标准的市场化操作。关键点在于,它发生在今年4月,正是大宗商品波动加剧、钢铁产业链承压的时候。这个时候控股股东出手,与其说是抄底,不如说是在稳军心。
这么看下来,两家公司的共同逻辑其实很清楚:都是央企控股,都在特定窗口期内完成了有节制的增持。目的不是为了拉股价,而是传递一种稳定性预期。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国企大股东用真金白银表达态度,更多是出于治理责任和资本管理纪律,而不是短期市值管理。
问题来了,为什么都卡在10月21日这个时间点结束?一个是一年期满,一个是六个月到期,日期对齐可能是巧合,但也反映出这类计划的高度计划性。背后有没有统一的考核节点或内部指引?目前颗粒度还不够,没法下结论。
所以,关键点就在于——这类增持的本质,是制度化动作,不是行情反转信号。我们不能指望几千万资金就把基本面托起来。真正要看的,还是后续经营数据、分红政策以及集团层面是否有进一步资产整合的动作。现在这步棋走完了,接下来怎么接,才见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