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影业和中信系同时从博纳撤退,这事得盘一盘。
博纳刚发公告,东阳阿里在8月底到10月20号这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减持了1620万股,持股比例从6.1787%一路降到5%整,刚好卡线跌破5%。这意味着它不再是持股5%以上的重要股东,后续再卖就不需要每变动1%就发一次权益报告了。另一个重量级股东中信证投及其一致行动人更猛,从7月底到10月中旬合计减了近1982万股,持股比例从10.28%直接打到8.84%,动作密集,而且是多个马甲账户同步操作。
问题来了:为什么是现在退?而且是两大机构几乎同步完成减持计划?
先看时间点。这两家的减持计划其实早在今年6月底就预告了。阿里那边明确说要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3个月内最多减2733万股,占总股本2%。结果实际只减了1620万,不到计划上限的六成。说明什么?不是不想多卖,是市场承接力可能不支持他们一次性出清。股价区间集中在4.8到5.8元之间,这个价位能走掉就算不错了。
再说逻辑。阿里影业当初入股博纳,是在影视行业还热的时候下的注,属于战略卡位。但现在整个电影大盘不确定性太高,内容回报周期拉长,影院恢复又慢半拍。对阿里这种大平台来说,继续押注单一影投公司,边际收益越来越低。不如趁市场还能交易,逐步退出回笼资金,调仓去投更有确定性的方向。
中信系这边更典型。它的几个一致行动人都是典型的财务投资者,金石、信石这些名字一听就是PE/VC路子。持股来源是IPO前的老股,锁定期一过,按惯例就要退出。这次减持节奏安排得很精准,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结合,既控制对股价的冲击,又能保证执行效率。计划期限一到,立刻收手,说明纪律性很强。
那么,这对博纳本身有没有影响?公告里说了,不会导致控制权变化,也不影响治理结构。但资本市场会怎么想?两个重要股东接连减仓,信号意义大于实质。尤其阿里退出5%这条线,容易被解读为“战略放弃”。
不过也要看到另一面:减持计划已经届满,短期抛压基本释放完毕。接下来就看博纳自己能不能拿出像样的项目来稳住基本面。毕竟,资本可以离场,但内容公司最终还得靠片子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