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做预制菜的同学跟我聊,说因为前段时间西贝被曝出大量使用预制菜,引发舆论风波,他开始怀疑这个行业到底还有,甚至动了转行的念头。其实不光是他,很多人都在质疑:预制菜真的有搞头吗?消费者一边喊着“科技与狠活”抵制它,餐饮品牌又纷纷靠它降本增效。在我看来,预制菜不仅有搞头,而且是当下少有的蓝海市场,它的未来不是昙花一现,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预制菜是社会分工深化的必然产物
为什么我说预制菜不可逆?这得从经济学的源头讲起。亚当·斯密早就指出,人类生产力之所以能提升上百倍,核心就在于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你想啊,如果每个人都要自己种粮、织布、做饭,那怎么可能有时间去研发收割机或者设计智能厨具?只有当一部分人专职种地,另一部分人专注加工,才能催生专业化设备和规模化生产。预制菜正是这一逻辑的延伸——它把“做饭”这个环节从家庭和餐厅厨房里剥离出来,交给更专业的企业去做。就像视频里提到的珠海斗门海鲈鱼产业,一条鱼从宰杀到切片打包只需几十秒,鱼鳞、鱼刺、内脏还能变废为宝,做成化妆品、宠物饲料,这种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家庭根本无法复制。
行业乱象不等于品类失败
很多人反对预制菜,理由是“没营养”“不好吃”“不健康”。但我要说的是,问题不在预制菜本身,而在监管和标准缺失。这就像当年三鹿奶粉爆出三聚氰胺,你能说整个奶粉行业都没价值吗?显然不能。同样,个别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滥用添加剂,不代表所有预制菜都如此。美国和日本的预制菜渗透率已经超过60%,发展了几十年依然稳健,说明只要监管到位、品质可控,它是完全可以成为主流饮食方式之一的。反观中国目前渗透率才10%~15%,预计到2030年也才达到15%~20%,这意味着我们还有至少40%的增长空间,潜力巨大。
商业价值在于满足多元需求
别忘了,预制菜的本质是提供一种在便捷、价格、营养与口感之间的平衡选择。你当然可以说现煮的重庆小面更好吃,但方便面为什么能卖遍全国?因为它便宜、快、省事。预制菜也一样,尤其对于上班族、小餐馆、团餐食堂来说,它解决了人力成本高、出餐慢、口味不稳定的问题。而且像斗门的海鲈鱼预制菜,让内地普通人也能以很低的价格吃到新鲜处理的优质鱼肉,如果没有这套产业链,价格起码翻倍。这就是规模效应带来的普惠价值。
所以你看,消费者可以不喜欢,但市场不会消失。真正决定一个行业能不能做的,不是情绪,而是它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趋势。预制菜的背后是工业化、标准化、效率革命,这些力量一旦启动,就不会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