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在“盲飞”,市场却已押注降息
现在这局面,说白了就是美联储在“盲飞”。政府关门直接掐断了关键数据流,劳工统计局的月度就业报告停更,PCE之外的通胀数据也悬了。这意味着,从9月上旬开始,美联储对劳动力市场的完整画像就断更了。你让一帮决策者在没有仪表盘的情况下开飞机,怎么判断该拉高还是俯冲?
但市场压根没管这些。交易员已经完全定价10月底降息25个基点,两年期美债收益率掉到3.46%,十年期也滑落到3.98%。逻辑很清晰:就业疲软+数据缺失=只能往宽松走。可问题是,通胀并不配合。9月CPI预计同比涨3.1%,PCE也在往3%冲,施密德这些票委嘴上说着“利率已在合适位置”,实际上是在等数据回来再确认方向。
数据真空下的二元分化
真正麻烦的是,经济本身就在分裂。企业投资整体回暖,尤其是AI领域资本疯狂涌入,股市也撑得住;但房贷利率高企、消费出现裂痕,低收入群体靠比价维持开支。沃勒说得准——这是个“二元经济”,而政府关门让这种分化更难被识别。
私人数据能补一点缺口,比如信用卡交易、州级失业申领,但巴尔金讲得实在:这些数据覆盖不到最没钱的那25%人群。更何况,移民政策是否影响劳动力供给?这种结构性问题,只有官方报告里的细分数据才能回答。现在全没了。
更深层的问题是,当黄金开始被达利欧这路人称为“无风险资产”,甚至说它正在取代美债时,说明市场对债务信用的长期信任已经在松动。黄金不产生收益,但它不贬值、不能印,关键时刻能结算。而在债务越滚越大、实际利率承压的环境下,资金自然往黄金挤。达利欧建议配15%,不是为了赚快钱,是做组合的“保险单”。
下一步怎么走?盯住三个节点
第一,10月24日的9月CPI。这是劳工部恢复运作后首个发布的数据,哪怕只是CPI,也能给美联储一点锚点。如果真如预期飙到3.1%,那降息节奏就得重新掂量。
第二,FOMC会议本身的措辞。就算降25个基点,鲍威尔会不会强调“依赖数据”?会不会暗示后续路径不确定?这种口风变化比动作本身更重要。
第三,国会何时彻底结束关门。只要政府不开门,GDP、支出、全面就业数据就继续缺席。卡什卡利说得直白:拖得越久,解读经济的把握就越小。
目前颗粒度确实不够。我们能看到市场在抢跑降息,也能看到通胀压力未消,还能看到资产配置逻辑悄然生变。但真正的决策依据,还得等数据回归。在此之前,所有人都是在用碎片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