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两家上市公司——索通发展和四会富仕——都发了股东权益变动触及1%刻度的公告。表面看都是“减持+比例下降”,但背后逻辑完全不同,一个主动套现,一个被动稀释,操盘手的角度得拆开来看。
先看索通发展。实控人郎光辉这次动作不小,直接减了2%的股份,996万股,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各一半,价格在23.2到27.3元之间,合计套现接近2.48亿。他的一致行动人玄元科新182号也把手里0.21%的股份清仓了,作价约2488万。这一波下来,他们这一致行动组合计持股从26.29%降到25.80%,触发了1%的披露门槛。
关键点在于,这是明确的主动减持。郎光辉作为董事长和实控人,选择在这个时间窗口完成原定不超过2%的减持计划,节奏拿捏得很准。而且大宗交易占比一半,说明接盘方可能有机构或产业资本在承接。玄元科新182号清仓后还终止了一致行动关系,这更像是财务投资退出,不是长期战略持有者的姿态。
再看四会富仕,情况就不一样了。控股股东四会明诚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从59.92%降到58.92%,也触发了1%的披露线。但这背后是两个因素叠加:一是四会明诚自己减持了51.22万股,占总股本0.34%;二是“富仕转债”在这几天被转股170.9万股,导致总股本扩大,原有股东持股比例被动稀释了0.66%。
这么看下来,真正主动卖出的部分其实不大,更多是可转债转股带来的股权摊薄效应。这种被动稀释在规则上也要披露,但它反映的并不是股东强烈的退出意愿。反而说明公司可转债正在被市场逐步行权,属于正常融资工具落地的过程。
所以,关键区别就出来了:索通发展的减持是实控人真金白银地套现,属于资金回笼或个人财务安排;而四会富仕的变动更多是结构变化,大股东虽然也在减,但幅度小,主因是转股稀释。
下一步怎么看?索通这边,实控人持股降到14.55%,加上一致行动人王萍的11.25%,控制权依然稳固,但未来是否还有后续动作,得盯住后续公告。四会富仕那边,转股还在继续,只要还有转债余额,股权稀释就不会停,大股东比例还会缓慢下降,除非他们反向增持。
目前颗粒度下,这两件事都不构成对公司基本面的重大冲击,但传递的信号不同。一个是“我在卖”,一个是“我在被稀释”。作为观察者,得看清到底是主动行为还是机制结果,别被同一个披露格式带偏了判断。